“2024·纪录电影(北京)放映季”举行,5部国产纪录电影在京上映——
多方协同努力,助力中国纪录电影事业不断向前
由中国影协、北京市电影局、中国传媒大学指导,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CDRC)、“一带一路”纪录片学术共同体主办的CDRC中国纪录电影放映计划·2024纪录电影(北京)放映季日前在京举行。
近年来,在政策与市场双向驱动下,纪录片行业迈入发展繁荣期,并出现一批兼具口碑与票房的优质纪录电影,彰显出纪实影像的独特魅力。与此同时,纪录电影面临上座率低、电影票房不及预期、社会影响力匮乏等一系列难题。基于此,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积极响应“新时代纪录片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号召,以系统性、学术性、服务性、公益性为指引,联合中国电影博物馆、首都电影院、保利国际影城、大观楼影城、万达影城五家单位,发起并实施CDRC“中国纪录电影放映计划”,旨在持续挖掘优秀纪录电影、拓展纪录电影放映渠道、延长纪录电影放映周期、延展纪录电影传播空间、培育纪录电影观影人群。
放映计划自今年4月启动以来,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整合产业上下游资源,陆续在全国不同省市开展优秀纪录电影放映活动。今年9月,活动首站选在北京,并在首都之星艺术影厅联盟“扬帆计划”支持下,联合首都电影院、中国电影博物馆等特别策划“2024·纪录电影(北京)放映季”,优选《里斯本丸沉没》《水让我重生》《无音之乐》《穿越烽火》《烟火人间》 5部国产纪录电影,围绕主创交流场、专家交流场、影院常规放映、学校公益放映4种放映形式展开。活动为期7天,共计放映26场。
纪录电影《穿越烽火》讲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部人民电影《延安与八路军》从拍摄到洗印、历经坎坷的故事,展现一群怀揣着电影梦、救国梦的艺术家如何穿越烽火,逐渐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成为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奠基人。影片总导演胡永芳表示,时代、战争、人生和理想是该片探讨的主题。特别是片中的情景演绎以事实为前提,是对事实的创新诠释,可以更生动地与观众建立更深的联系。
纪录电影《无音之乐》以特殊画家陈元璞(阿璞)励志图强的一生为线索,通过多视角、多人物走访和记录追踪逝者生命轨迹的方式,挖掘他平凡而精彩的人生故事,展现出阿璞励志图强的一生。央视资深纪录片人童宁认为,《无音之乐》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励志片,影片更具哲学内涵,主人公阿璞的经历给予自己极大启发。
纪录电影《烟火人间》是全球首部UGC(用户原创内容)竖屏纪录片,分为衣、食、住、行、家共五个篇章,通过将鲜活生动的自拍影像进行剪辑和拼接,讲述了背井离乡、奋力拼搏在社会生产一线的当代中国人的故事。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钟大年表示,《烟火人间》是一部由劳动者谱写的纪录电影。当今媒介技术环境下,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纪录片导演,中国人的精神画像有了更多“自塑”的可能。与此同时,专业纪录片创作者要坚持从生活中找寻真善美,不仅从视觉带来冲击,更要在情感上引发观众共鸣。
纪录电影《里斯本丸沉没》以1942年“里斯本丸”事件为背景,通过对沉船的探索与发掘,对英军战俘后人和与事件相关的当事人进行了大量采访,在大量翔实的信息资料的补充下,全面深入地揭开了这段湮没82年的历史真相。该片导演方励坦言,创作《里斯本丸沉没》是“摸着石头过河”,强烈的历史与人文情愫是促使这部纪录电影诞生的第一驱动力。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何苏六表示,《里斯本丸沉没》极具力量感,以抢救性的拍摄揭开这段尘封的历史,体现了纪录片无可替代的社会作用。
纪录电影《水让我重生》历时6年拍摄,追踪记录了多位国家残障运动员训练和生活的场景,呈现了在赛场和领奖台背后真实动人的生活细节和生命体验,带领观众走入一个曾被忽视但绚烂多彩的世界。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周文认为,体育题材纪录片所聚焦的超越人类极限的、竞技的残酷性在《水让我重生》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与之相对应,运动员在生活乐观向上的态度更让观者动容。
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市电影局局长霍志静表示,当下时代百姓对于优质的、多元化的文化产品供给需求极为旺盛,CDRC“中国纪录电影放映计划”为优秀纪录电影的创作和传播打开了新的窗口,推动中国电影市场多元化、专业化发展;合作影院则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为电影多元化内容的供给和经营模式的改善作出了更加积极的努力和探索;同时,中国电影市场的改革也得益于观众群体审美的成长,他们的建议和意见也不断促进电影创作走入良性循环。希望多方继续协同努力,助力中国电影事业不断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