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中国电影创作发展的多元可能
栏目:观察
作者:马驰  来源:中国艺术报

  近年来,中国电影创作在题材和类型上不断突破、创新,形成多元化的发展格局。日前,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评论周举办“协同·共生:砥砺前行中的中国电影创作发展”论坛,由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路海波主持,一线创作者与专家学者通过三种类型的影片——史诗巨制大片《731》、中小成本艺术影片《带彩球的帐篷》以及纪录片《胡阿姨的花园》,共同探讨中国电影创作发展的未来。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周庆富表示,本次论坛的两个关键词“协同”“共生”,所指的不仅是各种题材类型电影的多元化发展,更是电影与其他艺术形式、其他领域的跨界融合。新质生产力在技术与艺术融合层面为中国电影产业的未来发展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在尊重电影艺术规律的基础上突破、创新,真正从情感层面激发观众共鸣。

 

  产业迭代升级,不忘创作初心

  电影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对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引发电影生产者与研究者的思考与探讨。首先,人是创作的主体。在论坛第一单元“中国电影的产业升级与未来发展”中,一级演员萨日娜表示,电影应能够为观众带来启迪,无论媒介形态如何转变,创作者灌注于作品中的情感以及对待生命的态度是不变的。对于演员而言,技术发展提出了新课题,需要思考如何在虚拟表演环境中建立信念感。北京电影学院美术学院教授全荣哲从电影美术角度探讨了数字技术对于创作机制的影响。他认为,技术的发展最终为人所用,数字技术为创作者提供了很多契机,并且大众化是必不可少的路径,要在技术与艺术结合中,挖掘电影发展的潜力。

  第二,在技术发展、产业迭代、电影多元化的情势下,更需关注电影本体。保利影业党委书记、总经理李挺伟认为,电影是一种重要的“情绪消费”载体,真诚、真情、真爱是电影建构产业化的基础。他表示,科技与艺术结合,最终要回归人的内心情感。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主编吴冠平认为,当下人际关系模式、媒介形态都已改变,不过人类生命的本质并没有变。这就意味着,电影是什么,以及怎样处理好电影和观众的关系,是电影本体所触及的问题。因此,电影创作始终要做具有生命性的作品。路海波总结道,科技发展是为人所用,电影创作是对生命的表达,最终需要回归初心。

 

  以情动人,架起电影与观众的桥梁

  在电影多元化发展格局中,观众是电影的最终触达对象。无论是史诗巨制大片还是中小成本电影,都在探寻如何在兼具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中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首先,用影像通往真实,直击观众内心。长春电影制片厂导演赵林山执导电影《731》,他认为电影创作要寻找到合适的语言作为桥梁通往真实,观众能否接受影片对于真实事件的表达,对于导演而言既是挑战也是快乐,更是生命中最大的意义。《731》主演李乃文、孙茜表示,《731》不是一部常规的商业电影,但它所承载的历史厚度能够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可以说,这部电影是一座民族的纪念碑,能够向当下的年轻观众传递一种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

  第二,贴近现实生活,引发观众共鸣。导演潘志琪分享了他从2010年开始,近十年创作《胡阿姨的花园》的历程。胡女士和儿子的精神世界和生命韧性深深吸引了他,他希望通过这个关于爱和亲情的故事,能够向观众传递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所留存的那份美好的乐观与善良。纪录片《胡阿姨的花园》艺术总监、浙江传媒学院副校长姚争表示,这部纪录片以普通人的生活为视点来拍摄,以人物映照社会和时代,且具有作者式的抒情性。

  第三,电影与观众相互连接,创新是关键。路海波认为,演员对人物的创作,需要根植于人本身;在产业层面,电影必须与观众产生共鸣。李挺伟认为,电影是多元的,观众也是多元的,打通多元的供给与需求是电影生产者的使命。关于这个问题,《中国电影报》副总编辑张晋锋表示,类型化是电影产业通往大众化的最好方式,但也要避免类型化产生审美疲劳,因此创新是关键。电影类型化、创新性、大众化三者需要融合。

 

  在现实与虚构之间,以诗意化呈现精神世界

  近年来,中低成本艺术片、纪录片不乏佳作,为电影市场带来惊喜。它们运用诗意化的表达手段,激发了电影的创作活力。首先,通过人物细节,实现诗意化表达。《带彩球的帐篷》导演刘苗苗坦言,通过中低成本影片的创作方式来表达人情、人性,以及实现对艺术质感的追求,想以此表达她的生命观。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副研究员黄海贝认为,诗性、人性、哲思是刘苗苗导演的作品特色,影片通过细节展现出中国文化传统所滋养的人格魅力和质朴的风土人情。对于人物细节的刻画,中小成本的纪录片同样如此。《胡阿姨的花园》是一部作者电影,“我们能够触摸到作者对人物的热情、尊重,对人物生命态度的敬畏。”路海波表示。

  第二,用诗意化影像语汇构筑精神世界。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副研究员赵远认为,刘苗苗的作品一直秉承着对精神空间的塑造理念,比如《带彩球的帐篷》通过风景镜头表达出诗意韵味,并与前作《红花绿叶》在空间上进行交叠,相得益彰,从而构建了影片的精神世界。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金蒨楠提到,相较于专题类纪录片,《胡阿姨的花园》没有先在地设定一个携带答案的命题。此外,无论是纪录片还是故事片,精神的情感是共通的,《带彩球的帐篷》与这部纪录片一样,二者都通过诗意化的影像语汇的表达,让观众逐步体悟出存在的意义与精神。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中国戏曲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