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第二季贵州篇海报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制作的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第二季日前精彩继续,节目在央视综合频道每周六晚8点黄金时段,连续推出广西篇、贵州篇、浙江篇和湖北篇。这几期新节目仍然坚持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底蕴,以巧夺天工的精绝技艺为看点,以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老街古镇为平台,以多姿多彩的创新秀演为背景,主持人与嘉宾带领观众体悟千百年来民间的古老智慧和精湛技艺。同时,与以往播出的节目相比,这些节目又进一步提升艺术品位和文化定位,在深度解码艺术规律,展现传统技艺创新活力和广泛开展国际传播方面都有令人眼前一亮的新创意、新手法、新形态和新看点。
深度解码艺术规律
深度解码艺术规律,方能触摸非遗瑰宝的灵魂内核。每一个非遗项目,无论在历史长河中还是在当今时代,皆蕴含着很高的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而决定这些非凡价值的,正是其内在独特的规律。唯有认识并掌握这些规律,才是保护与传承各类非遗项目的根本前提与关键手段。
在《非遗里的中国》贵州篇中,肇兴侗寨梯田相间,菜花摇曳,千余名侗族乡亲身着盛装踏歌而舞,悠扬歌声响彻山谷。20世纪80年代,拥有千余年历史的侗族大歌走出国门,打破国际乐坛“中国没有复调音乐”的认识误区。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无书面曲谱的侗族大歌,恰似来自心底的天籁之声,代代相传。这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
广西有12个世居民族,民歌种类千差万别。多声部缘何成为广西民歌的重要特点之一?随着广西篇节目的逐步深入,谜底渐渐揭开。其一,多声部从生产生活中孕育而生,种田、捕鱼等田间劳作的歌唱形式,逐渐演变为对唱与多声部;其二,广西的喀斯特地貌决定了歌唱声音需传得远,多人高低声配合演唱,久而久之形成多声部形式;其三,广西民歌具有功能性,记录历史的老歌、传情说爱的对歌以及各种集体活动中,都形成了多声部唱法。
追根溯源,无论是广西还是贵州,人民群众都以歌为语、以歌为诗、以歌抒情、以歌写意。多声部民歌不仅丰富了艺术形态,更承载着中华民族漫长岁月里的文化灵魂。它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和民族感情的生动载体,代代吟唱,生生不息。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更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我们应珍视这些非遗财富,传承其独特魅力,让中华民族的文化之花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
展示传统技艺创新活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往往是独门绝技,是能工巧匠们祖辈相传的瑰宝。曾几何时,它们如隐秘的宝藏,不肯轻易示人。然而,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传统技艺毅然敞开大门,走向广阔社会,为更多人所熟知、掌握,为更广泛的社会福祉贡献力量。更为令人赞叹的是,这些传统技艺在现代大工业生产乃至高科技领域绽放出璀璨光芒,成为行业的核心技术,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无穷智慧。
《非遗里的中国》浙江篇中,主持人和嘉宾们一同见证了削铁如泥的龙泉宝剑那令人震撼的折叠锻打以及淬火与回火工艺。“良工锻炼凡几年,铸得宝剑如龙泉。”古代锻制与淬火工艺在现代工业中不断演进、应用。我国“华龙1号”核反应堆中的关键部件,是由核一级不锈钢制作而成,具有抗辐射、耐腐蚀、耐高温、耐高压的卓越性能,保证60年无需更换,是当之无愧的国之重器。而在其淬火过程中,处处闪耀着龙泉宝剑淬火工艺的智慧光芒。在那铁石火花的世界里,耀眼的淬炼成就非凡,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是文化自信的有力彰显。
广西篇里,广西武鸣府城老红糖制作坊的直风柴灶和连环锅,吸引着主持人和嘉宾的目光。一个灶火将热度传递至一字排开的连环锅内,每口锅热度各异,层层提纯。历经千百年传承,古法制糖工艺不断改进。如今,在生物医药“注射级蔗糖”研发中,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注射级蔗糖”俗称疫苗糖,其生产中使用的五效蒸发罐,基本原理与古老制糖技艺一脉相承。古老的中国智慧历经千年,为后人带来成功的喜悦、健康的体魄和甜蜜的日子。
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关键在于让它活起来,在新工艺、新技术、新观念中开拓广阔天地。非遗不仅是一项技艺、一门手艺,更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坚守,是匠人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精彩碰撞与双向奔赴。它在中华大地上跨越古今,不断迸发出新的活力,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创新能力,让我们的文化自信更加坚定。
广泛开展国际传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艺术中聪明才智的璀璨结晶,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国际性,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非遗里的中国》第二季里,主持人与嘉宾在探访广西、贵州、浙江和湖北等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非遗项目时,邂逅了众多来自海外的友人,他们被中国非遗项目的独特艺术魅力深深征服,不远万里奔赴山村边寨,投身于非遗技艺的学习、传承与推广之中,耗费数年甚至十数年的心血,执着而坚定。
来自美国的民族音乐专业研究生林子阳,在一次夏令营活动中被广西民歌所深深吸引,毅然决定留下来深入学习研究。如今,他已成为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学专业教师,已然成为新广西人。比利时作曲家、钢琴家尚·马龙自2008年接触侗族大歌以来,不断钻研演练,由他编曲的侗族大歌“尽兴欢歌”登上2018年央视春晚的舞台。美国小伙杰克·平尼克于2010年来到湖北武当山学习中国武术,现在的他不仅精通太极拳、八仙棍和各类器械性功夫,更成长为武当山目前唯一的外籍武术教练,是武当“三丰派”的第16代传人。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那些隐藏在山野之间的非遗项目,凭借精湛的技艺、精彩的内容,更因在千百年的历史淬炼中积淀了中华文化的精华,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和专业人士来到中国。非遗项目成为外国朋友看东方、看中国的一扇明亮窗口,架起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坚固桥梁。
《非遗里的中国》所带来的智慧传承和艺术审美,再次激荡起全国人民的文化自信。让历史与当下共情共振,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历史文脉中精彩的艺术、精湛的功夫、精致的手法、精良的技术和精深的哲思,必将在非遗项目中代代相传,历久弥新、永放光芒。这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坚实脚步。我们坚信,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在国际舞台上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为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共同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