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轨道》剧本暨新时代现实主义创作探索研讨会在京召开——
“既是物质生活之道,亦为精神追求之道”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十周年,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视听艺术委员会于8月23日在京召开了话剧《轨道》剧本暨新时代现实主义创作探索研讨会,十余位业内专家与会,对话剧《轨道》剧本的思想意蕴和艺术表达进行了充分讨论,认为作品极具“一带一路”文化内涵和新时代气息,是一部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现实主义创新探索意义的现实题材话剧剧作。
著名剧作家周振天首先介绍了《轨道》的创作过程,他表示这是一部来自生活、介入现实、反映时代的创作。周振天新近创作的四幕话剧《轨道》剧本,是以“一带一路”为背景,中欧班列轨道旁的“有奔头饭庄”为场景,通过一个物流集散车站面貌的变化,反映当代社会生活和新一代铁路工作人员精神风貌的作品。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夏潮指出,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讲话十周年,今天我们借《轨道》剧本的研讨重温讲话精神,很有意义。人民不是一个抽象的符号,它是一个个具体的人。每一个人都有梦想、有爱恨、有情感,都有内心的冲突和忧伤。这就是新时代现实主义的创作。周振天创作的《轨道》实际上就是以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一带一路”对我们国家、对老百姓所产生的巨大影响的大背景下,写当代中国人的喜怒哀乐,写万家灯火的家庭酸甜苦辣,写老百姓的欢乐和忧伤,他把剧中人写活了,让人感到这就是我们身边的人。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认为,剧作从生活出发,编创出生动的故事,塑造出有个性有命运感的人物,实属不易。“轨道”之“道”,既是物质生活之道,亦为精神追求之道。“一带一路”之道,既蕴含增进友谊、互补互利,共创幸福生活之意,更昭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构想。因此,应在“道”上做足功课,凸显这一高远的意境。
文艺评论家陈先义指出,《轨道》故事情节并不复杂,铁路车站附近一座小饭庄,就那么几位人物,却都被“一带一路”这个时代大主题牵动着、改变着。这种以小博大的创作,表现的却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向全世界宣布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奋斗的主旨和方向。《轨道》的叙事策略既敢于直面矛盾,秉笔直书,尖锐不失深情,所彰显的思想意义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曾庆瑞认为,最难得的是作者将悲喜剧熔为一炉。三对年轻人是喜剧,磕磕绊绊地青春奋斗,谐趣横生的恋爱波折;老一代则是痛彻心扉的悲剧,令人惋叹、警醒、思索。这样悲喜剧结合在一起的审美体验是很少见的。从这个角度写“一带一路”给中国普通人生活带来的了不起的变化很新颖、很独特。
中国话剧协会副主席汪守德表示,《轨道》去雷同化、去同质化、去概念化。既展现过往和当下,事业和情感,伦理和人性,还有发展和民生,包括剧中林老板为谋取更大利益要拆掉“有奔头饭庄”成为贯穿事件等,就是当下社会的缩影,是这个时代的记录或者透视。剧中人物在经历了生活的艰难之后,依然抱有乐观态度,这一点《轨道》表现得特别出色。
《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认为,《轨道》故事结构很明晰,艺术形象鲜明突出,令人难忘。对于当代生活,剧作家是敏感的,同时又是敏锐的,笔力也很老到。剧中对劳动和人的幸福生活的关系,环境和人的命运关系的探索,男女爱情、幸福关系的探索,都是真实的、诚实的,也是令人信服的。
《光明日报》文艺部副主任李春利认为,《轨道》中的大时代、大背景、大视野、大变革,小人物、小饭店、小悲欢、小离合,呈现了一个大时代和小人物之间的关系,十分具有戏剧性。
国家话剧院研究员颜榴表示,在剧本初创时就来打磨剧本,是我们话剧生产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对于中欧班列这个题材很容易忽视建设过程,只关注成果。剧作家选择这个题材进行开掘,本身就是题材开拓。舞台上能够呈现出中欧班列劳动建设者的艰辛,同时又能融入地域特色,肯定会大大地提升这台演出的效果。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张德祥主持本次研讨会。他认为,此次对话剧《轨道》剧本的研讨很有收获,专家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探讨气氛活跃,一方面是对剧本的高度肯定,指出《轨道》在现实题材创作上的探索创新以及象征寓意,同时提出了一些还可以进一步完善的建议,很有参考价值;另一方面,结合《轨道》塑造的人物形象,大家重温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方向,塑造时代新人形象,传达中国精神,助力中国文艺推出更多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