焕发革命文艺活力,建设文化强国
栏目:观察
作者:张成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革命文艺家文献整理与研究”学术研讨会——

焕发革命文艺活力,建设文化强国

  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日前在京举办“革命文艺家文献整理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鲁迅博物馆、中国现代文学馆、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北京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以及中国艺术研究院等高校及研究机构的研究者,围绕着革命文艺家文献整理与研究的相关论题,展开了深入交流与讨论。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喻静从文献整理的重要性谈起,结合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的社会变迁与个人思想历程,回顾了自己对于中国现代化问题的持久关注以及由此产生的认识和理解,强调了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视域中审视中国历史的重要性,指出中国现代革命是中国现代化实践中一种非常独特的精神资源,对于革命文艺家开展文献整理与研究,对中国革命历史进行研究和思考,可以为理解和践行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源和宝贵的历史经验。

 

  关注那些过去被忽视或者尚未顾及的内容

  与会学者在对革命文艺家文献整理与研究工作的整体历程进行回顾的基础上,总结了已经取得的成绩、标志性成果,并对其中存在的不足作了分析研判,共同探讨了未来的整理研究工作的重点、方向和路径。如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解志熙就以《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为题,漫谈了革命文艺家的文献整理工作。他从20世纪80年代河南大学的刘增杰、赵明和王文金三位先生在艰苦条件下从事抗日民主根据地及解放区文艺运动史料的编选谈起,对革命文艺的历史脉络进行了简单梳理,认为从20世纪30年代国统区的左翼文艺,包括苏区文艺,一直到抗战时期及20世纪40年代的解放区文艺,乃至新中国的前30年的社会主义文艺,其实都属于革命文艺,革命文艺在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是一个主导性的潮流,也经历了一个兴衰起伏的历史过程。与此相应的,革命文艺的文献整理和出版工作,也经历了一些曲折。可喜的是,新时代以来,革命文艺的文献受到重视,相关文献出版工作重新进入快车道,出版数量全、质量好。他说,革命文艺家的创作成果,是最值得珍视和继承的精神遗产,总结历史经验的首要方式就是要做好革命文艺文献的出版和整理工作。为此,一方面要继续扩展,关注那些过去被忽视或者尚未顾及的内容,进一步整理和丰富革命文艺运动的文献;另一方面,在搜集整理出版工作中,还是要坚持文献学的基本标准,从一手文献做起,尽量利用原始的文献。

 

  秉持总体性视野,重视历史感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何吉贤强调,革命文艺家文献整理与研究必须紧扣革命文艺的特点,必须正视这一工作的难度及目前工作中存在的局限。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萨支山认为革命文艺家文献整理与研究应该秉持一种总体性的视野,并重视其历史感。

  此外,与会学者还对革命文艺家文献整理与研究中的一些个案作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北京鲁迅博物馆原常务副馆长、研究馆员黄乔生以《中国抗战版画资料数据库建设刍议》为题,从鲁迅提倡和推动中国现代新兴木刻运动的历史谈起,指出他所开创的这一艺术潮流在抗战版画中得到了最为集中和最为成功的表现,鲁迅博物馆藏有胡风保存并捐赠的一批宝贵的抗战版画作品,以此为基础多次举办版画展览并开展相关学术研究工作,他建议促进文学研究与艺术研究的融通,加快整合目前重庆、桂林、浙江、福建、延安等省市现有的诸如大后方版画资料库等各级各类的数据库,力争建设一个较为全面和丰富的数据库。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段美乔以小见大,从《人民艺术家王大化创作集》的一个注释说起,深入讨论了文献整理与解放区文艺研究的路径。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李国华分享了文献整理之于艾芜小说《田园的忧郁》释读的必要性。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教授卢燕娟则以贾植芳为个案,讨论了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另一种进入方式。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孙晓忠分析了“十七年”时期文艺理论家的文献整理与研究对于中国当代文艺研究的重要价值。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徐强强调了历史文艺文献的立体感知维度。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王贺从《关于革命文学的文献》这个文本切入,分析了朱自清的文献学思想。中国现代文学馆馆员姚明以《阅读痕迹视角下的茅盾藏书研究》为题,向与会者介绍了中国现代文学馆中的茅盾藏书以及整理、研究过程中的心得。

  本次会议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所长鲁太光主持,他总结道,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视域和实践进程中要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从而以高质量的研究让革命文艺重新焕发活力,努力促进文化强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