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24年,原创大型交响诗篇
《土楼回响》再度回响土楼
栏目:本期视点
作者:永兴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你有心来我有情,不怕山高水又深,山高自有人开路,水深还有造桥人……”夜幕低垂,星光点点,8月10日晚,福建龙岩永定环兴楼被一场前所未有的艺术盛宴点亮。原创大型交响诗篇《土楼回响》在这座承载着深厚客家文化的土楼内震撼奏响,为第十六届海峡论坛·两岸(永定)客家文化交流活动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土楼回响》是由著名指挥家郑小瑛推动、作曲家刘湲于2000年创作的交响诗篇。本场演出是《土楼回响》的全球第78场演出,由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制作,郑小瑛担任艺术总监,高嵩指挥,福建交响乐团演奏,张冬梅担任山歌演唱,邱少春树叶吹奏,龙岩市永定土楼合唱团、永定区城关中学合唱团、厦门歌剧爱乐合唱团组成86人合唱团,带领观众们穿越时空,置身于一幅幅生动的客家生活画卷之中。演出开始前,郑小瑛特地录制视频向现场观众致意,并导赏了每个乐章。

 

  回到首演地,沉浸式交响盛宴震撼永定环兴楼

  这场在环兴楼的沉浸式演出,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盛宴。这座古老建筑的祖厅里,挂满了承载着客家人智慧与教诲的族训,如同历史的低语。当《土楼回响》的旋律在这片充满故事的空间中响起,整座土楼仿佛被赋予了生命,每一块石板、每一根梁柱都随着音乐轻轻颤动。这种独特的观演体验,让每一位观众都能以贴近自然与历史的姿态,感受音乐的每一个细微变化,体会客家文化的深厚底蕴。

  龙岩永定是《土楼回响》的首演地,见证了《土楼回响》这部作品的成长与辉煌。从2000年11月21日在龙岩体育馆的第16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开幕式上的首次亮相,到振成楼内的龙岩旅游节开幕演出,再到后来在永定土楼文化节、龙岩新年音乐会上的多场次的精彩呈现,《土楼回响》不仅成为福建的文化名片,更在国际上传播着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中国文化自信的最强乐音。

 

  传承接力,高嵩接下《土楼回响》指挥棒

  《土楼回响》是一部反映客家人团结奋进精神的宏大作品,分为“劳动号子”“海上之舟”“土楼夜语”“硕斧开天”“客家之歌”5个乐章。在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交响作品比赛评选中,《土楼回响》荣获唯一的金奖。评论家们认为,交响诗篇《土楼交响》从福建民间音乐中获得素材,并对民间音乐素材进行了交响化的处理,深入挖掘了民间音乐的丰富内涵,使其充分表现了客家文化的深层次风韵和客家人的精神风貌。把原生态的民间演唱和树叶吹奏引入交响乐创作的做法,使音乐有了语义符号的作用,能使听众更好地领悟其文化内涵,给作品打上了无可置疑的“客家文化”印记。它既是多种客家传统音乐的凝聚和升华,同时又是交响音乐和山野文化的交融,这部交响诗篇,不愧是近年来中国最优秀的交响乐作品之一。

  《土楼回响》已经诞生24年了。在这24年中,《土楼回响》在国内20多个城市、世界12个国家和地区巡演77场,创下中国交响乐作品演出的最高纪录。这77场,均由郑小瑛亲自指挥,带领厦门爱乐乐团、福建省交响乐团、厦门市歌舞剧院交响乐团、澳门乐团、美国威斯利安大学交响乐团,联络演出当地的民众合唱团,一起参与《土楼回响》的推广和演出,展现的不仅是客家人的奋斗和拼搏精神,更是福建精神、中国精神。2021年5月11日,92岁高龄的郑小瑛指挥《土楼回响》第77场演出,合唱团人数高达276人,创下了《土楼回响》民众合唱的最高纪录。正如刘湲在总谱的题记中写道:“你们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如滚滚的黄河之水,执拗地、坚韧地汇入大海。”

  作为《土楼回响》全球巡演的重要推手,郑小瑛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深厚的音乐情怀,为这部作品注入了灵魂。此次《土楼回响》的指挥棒,正式交接到郑小瑛的关门弟子高嵩手中。高嵩是天津音乐学院管弦系教师、天津音乐学院青年交响乐团指挥、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常任指挥,她的指挥风格精准简练且富有感染力。如今,她接过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将继续引领着《土楼回响》走向更为广阔的舞台。

 

  传播客家文化,促进两岸交流

  《土楼回响》不仅是一部音乐作品,更是客家文化的生动展现。它以交响诗篇的形式,将客家土楼的历史变迁、风土人情、民俗传统等元素融入其中,充分表现了客家文化的深层次风韵和客家人的精神风貌。这部作品成为客家文化的音乐名片,让更多人通过音乐了解客家的风土人情,爱上客家人耕读传家、崇文重教、念祖追宗的人文精神。

  作为本届海峡论坛的重要文化活动之一,《土楼回响》的演出不仅加深了海峡两岸同胞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促进了两岸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音乐和文化无海峡之隔,通过这部作品,两岸人民共同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进一步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在全球化的今天,《土楼回响》的每一次演出都是一次中国文化的世界传播之旅。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文化内涵,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和高度关注。这部作品不仅让世界听见中国声音,也让世界看到一个更加开放、自信、包容的中国。它激励着更多艺术家和文化工作者积极投身讲好中国故事的伟大事业中,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扫一扫浏览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