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理论评论
助推蓉城文艺高质量发展
栏目:艺评成都
作者:峻冰  来源:中国艺术报

  思维决定成败,细节决定成败。理论是思维的思维,理论决定实践,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促进理论发展,没有实践支撑的理论是苍白的。列宁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毛泽东说:“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说:“人类用知识的活动去了解事物,用实践的活动去改变事物;用前者去掌握宇宙,用后者去创造宇宙。”优秀的富有创新性的理论评论能提高文艺作品的关注度、影响力,吸引受众理解、欣赏、品评、阐释其独特的文化旨趣、美学价值与现实意义,增强其对本土文艺的认同感、自豪感,进而为文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助力。

  毋庸置疑,理论评论要追求前瞻性、逻辑自洽性、全球视野和基于时代精神的实践创新价值。在某种意义上,文艺理论评论要能够促进文艺的创新性发展及理论与实践的交流互动。理论评论与文艺创作的交流、互动,益于理论评论成果转化为实践创作的指导原则,并提升文艺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当然,理论评论对文学艺术之间乃至于文艺与科技等的融合创新可能性的探讨,还能够促成文艺创作新的表现手法、创作技巧、新颖范式的脱颖而出,而文艺创作的新视角、新方法,亦能拓宽文艺的发展空间,深化文艺的表现力度,反过来也可丰富文艺理论评论话语体系和实践创新机制。新时代以降,主旋律电影的类型化探索、国产现实题材影视剧的传奇叙事、电视剧(网络剧)贴近大众的人民性美学及其注重细节密度与微奇观的电影化表达等,都是理论评论促进实践,实践推升理论评论发展,理论评论与实践相互影响、相互加持的结果。

  蓉城文艺发展要厚积于大力提高理论评论水平的基础之上,要从思想站位、自我修养、理论素养、知识考古、人文情怀、实践认知、批评方法、前沿把握等多方面提升理论评论工作者的审美把握能力、鉴赏批评能力和策略改造能力,进而打造一支强大的文艺理论评论队伍。有鉴于此,强化基础理论学习,提高评论主体的综合理论素养,使其能够自觉立足中国国情、民族特色与时代精神,同时自然借力蓉城地区乃至巴蜀大地独特的文化资源、产业优势与人文基础,运用历史的、美学的、人民的观点进行深广度建构则甚为必要。具言之,理论评论工作者不仅要汲取古今中外丰富的文艺理论精华、博大精深的哲学美学思想,还要与时俱进,努力适应为数字技术与“互联网+”促进的数智时代媒介融合、学科交叉、混搭审美的时代特征,吸纳新知识、新技法,拓宽新视野、新表达,展呈新文艺、新文化,将理论评论成果转化为在地文艺创作实践的新质生产力,大力促进其增质提速高质量发展。

  蓉城文艺理论评论工作者与文艺创作者要双向奔赴,都要有促进蓉城文艺事业发展的使命担当与自我向上追求的意识与格局:理论评论主体要主动关注新时代丰富的蓉城文艺实践,并给予客观公允、实事求是的分析把握,要发现问题和创新趋向,从有利于促进实践发展,有利于提高审美认知出发,讲真话、谈问题、扬正气;文艺创作主体要有自我理想追求和自我增强意识,并要有促进包含蓉城文艺、巴蜀文艺在内的国家、民族文艺发展壮大及达成有效国内国际传播的责任和使命意识,勠力营造健康活跃的理论评论与创作实践双轮驱动的文艺环境的同时,促成尊重原创、鼓励创新的文艺氛围,并实现文艺作品多样性与积极向上文艺生态的良性循环。

  蓉城文艺工作者无疑要在深化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研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前提下,努力使文艺理论评论为蓉城文艺高质量发展赋能。既要密切关注国内外文艺创作发展现状、理论评论生态、文艺话语建构与实践策略、方法技法、反馈建议,汲取精髓,化为我用,还要在认真讲好成都故事、四川故事,塑造好成都形象、四川形象,传播好成都声音、四川声音的同时,努力讲好巴蜀故事,塑造好巴蜀形象,传播好巴蜀声音,并借助与全省各地、省内省外以至世界各民族之间的对话交流,成功确立、弘扬中国文艺主体性、民族性、通约性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的同时,实现新时代文艺理论评论和文艺创作的升级换代与有效传播。总之,蓉城文艺工作者不能“躺平”,要“在路上”,要有“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踔厉奋发,为中国文艺之成都篇章、四川篇章添砖加瓦,作出贡献。

  (作者系四川大学教授,四川省影协副主席,成都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栏目合办:中国艺术报社 成都市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