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离开黄浦江畔的姜万富,在新疆昆仑山区从医40余年,这位上海知青走遍了上百个放牧点的沟沟梁梁,用医者仁心守护着当地农牧民的生命健康,也成为了全国道德模范。这其中有多少感人的故事,又蕴含着怎样的精神力量?日前公映的电影《父亲在远方》告诉了观众答案。
电影《父亲在远方》根据全国道德模范姜万富的真实事迹改编,讲述了他积极参与边疆建设、为当地牧民治病巡诊的感人故事。由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天山电影制片厂主办,中国影协民族电影工作委员会、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的电影《父亲在远方》观摩研讨会日前在京举办。章柏青、杨杨、宋智勤、马维干、娜仁花、向云驹、皇甫宜川、覃代伦、张卫、张晋锋、高伟、刘杰、刘京萌等业界专家学者,与严高山、竹子、赵杉、姚国铭等影片主创及出品方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了影片的艺术特色与创作得失。研讨会由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网信处处长王纯主持。
与会专家认为,电影《父亲在远方》既呈现了新疆美丽的自然风光,也展现了主人公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在情景交融的叙事中弘扬了真善美和正能量,通过真实感人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形象,生动展现了边疆干部群体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以及他们与当地各族群众携手共进、共同发展的壮丽画卷,堪称一部传递人间真情、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艺术佳作。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宋智勤评价,电影《父亲在远方》突破传统主旋律电影的叙事方式,通过女儿姜欣的视角来讲述姜万富的感人故事,其间穿插回忆与现实交织的丰富场景,深情展现了姜万富对工作的执着、对家人的牵挂以及对生命的尊重,而女儿也在此过程中逐渐理解了父亲人生选择背后的深层原因。“这部影片人、文、景、情相交融,情感真挚、表达自然、叙事流畅、表演到位,充满了对情义和奉献精神的赞美,谱写出一曲人间大爱的乐章,具有较高的思想性、艺术性,对青年观众具有显而易见的启迪作用,也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及社会意义。”宋智勤表示。
在知名电影评论家章柏青看来,“情义”是电影《父亲在远方》创作的核心要义。8岁就离开边疆的女儿,起初对父亲献身边疆的行为其实并不理解。“女儿的眼睛,就代表着观众的视角;女儿的情感,也感染着观众的情绪。”章柏青分析道,“影片正是通过青年人从不理解到理解再到认同父辈的过程,展现了青年一代的成长,更彰显了以情义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意义与价值。”
中国影协民族电影工作委员会会长、知名编剧马维干认为,电影《父亲在远方》塑造了一位平凡英雄的形象。“姜万富不是叱咤风云的战斗英雄,却因40多年默默坚守在祖国边疆岗位上而同样伟大——他没有干过惊天动地的大事,却通过一次次的护佑生命、救死扶伤,成为边疆群众心中的真英雄。”马维干表示。
中国民族影视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知名演员娜仁花将《父亲在远方》视作一部具有艺术片风格的英模片,“影片的叙事十分质朴,抒情也非常克制,并不刻意制造矛盾冲突,更没有通过一味煽情提升作品的‘泪点’,而是在很多叙事高潮上点到即止,将余韵留给观众回味,这反而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性,也彰显了主创团队的情怀”。
《当代电影》杂志主编皇甫宜川表示,《父亲在远方》是一部“情景交融”且充满诗意的作品,主创通过情与景的融合、事与景的融合,在场景中展开叙事、在场景中塑造人物、在场景中表达情感,“让观众在新疆广袤的大地、明媚的阳光、绚烂的色彩中,去体味主人公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故事、释放的情感、彰显的品格、传递的精神”。
据了解,电影《父亲在远方》由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天山电影制片厂、上海祥盛影视制作发行有限公司出品并摄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联、黑龙江省委宣传部、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演员剧团联合摄制。
扫一扫浏览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