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艺小剧场话剧《哈姆雷特》《长椅》再上演——
让青春能量点燃全场 把思考延伸到剧场之外
栏目:艺林
作者:初一  来源:中国艺术报

话剧《长椅》剧照 李春光 摄

  天气炎热,京城小剧场里也热度不断。7月19日至8月11日,北京人艺小剧场话剧《哈姆雷特》再返实验剧场。一年多的时间里,这部舞台新作不仅已经上演过两轮,还于4月赴澳门参加第四届粤港澳大湾区中国戏剧文化节,收获澳门观众好评。青春的阵容、创意的解读、趣味的互动,让这部古老的作品与当下的观众产生紧密的连接。

  2023年北京人艺从青年演员考核中孵化出这部全新的作品,由冯远征担任艺术指导,杨佳音导演。该剧一改传统的复仇故事,去掉了哈姆雷特的王子光环,着重表达他内心的彷徨与挣扎,从而投射出每个人的成长与困惑,以及寻找自我出路的勇气。全剧只有4位演员承担剧中众多角色,魏嘉诚、张晔子、王俊淇、方洋飞分别一人分饰多角。舞台上更具生活感的王子哈姆雷特,情感细腻的奥菲利亚与充满矛盾的王后,内心挣扎的国王克劳狄斯与滑稽的伶人,带有各自使命的父子波洛涅斯、雷欧提斯等,这些角色转换没有依靠外部的服装造型,而是通过演员手中某个象征性的道具,或行为动作上的一个转身、一个抬头来完成。观众能通过舞台上演员情绪的变化被带入到新的角色中。“一年的时间里,这部作品多次接受观众的检验,为我们积累了很多经验,这些经验都能让这一轮的表演更加潇洒一些。”该剧导演杨佳音表示,足够的舞台默契与观众的反馈,让4个年轻人有了更多舞台提升。

  进入实验剧场,管道、水泥墙等组成的“地下城”,让观众打破对于原有场景的印象;演员们身着的“工装风”服装又带来充满现代感的意象;贯穿演出始终的原创歌谣,在歌词的犀利与旋律的温暖间产生反差;一段充满游戏感的“戏中戏”,将原作中的段落进行了更具现代感的移植,游戏式的现场气氛与互动形式让观众参与到具体情境中,成为演出的一部分。这样充满想象力的舞台表现形式都在表达趣味性的同时传递出主创们的思考。《哈姆雷特》带领观众在与经典对话的同时,也与自己的内心对话。

  7月20日至8月4日,在人艺小剧场的舞台上,再次营造出真实与虚幻的舞台氛围,为观众上演两个人的话剧——《长椅》。《长椅》是俄罗斯剧作家盖利曼的名作,常被各大艺术院校用于表演课教学。2022年,北京人艺为纪念我国小剧场戏剧诞生40周年将这部作品搬上舞台,由冯远征担任艺术指导,杨佳音导演,于震、辛月联袂出演。这样一部只有两个人的小剧场作品,通过一男一女两个角色的彼此接近与试探,揭示出两性困境,触碰到生活的真相。

  剧中两个人物虽然带有典型的俄罗斯特色,却没有外国戏所带来的距离感,“因为我们的创作没有将重点局限在男人、女人,或者中年人的问题上,而是放在人的问题上。”杨佳音说。导演和演员在解读过程中,以人性的探讨为出发点赋予了作品现实意义,让观众伴随着一个又一个被拆穿的谎言,感受戏剧冲突,看到人的内心,一起寻找自己所理解的生活真相。一面针锋相对,一面“极限反转”。上一秒真诚的沟通,下一秒就被发现是彻底的谎言。 《长椅》所带来的冲击力由两个角色交替实现。剧中的角色甚至没有明确的姓名,而是以“他”和“她”来表示。于震和辛月两位演员要通过不断的倾诉、交锋与拉扯,来推进情节的发展,这样的高强度对话,节奏紧凑,信息量大,对演员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为了舞台上的环环相扣,演员在背后下足了功夫。“我甚至没有为人物设计动作,他的一切都是他的台词带着走的。”饰演“他”的于震表示,大量具有行动性的台词,让演员通过语言触动对手从而打动观众。“人物的孤独感,是我这个角色要表现的,她对情感的渴望是这个人物的出发点。”饰演“她”的辛月从剧本出发,希望通过更准确的表演来展现人物的内心。没有过多的情节铺陈,一切都围绕语言,在恰到好处的对话、停顿与爆发中,将作品的戏剧性推向极致,为观众带来高潮迭起的戏剧体验。此轮《长椅》再上演,除了演员表演上的进一步提升、将更精练的台词和节奏传递给观众,此外还有一个新的惊喜,就是全剧的开放式结尾,将带给观众一个新的反转。“到底谁在说谎?”主创们希望将这样的悬念留给观众,也把这部戏的思考延伸到剧场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