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水彩、粉画作品展现场
在中国学习、引进西方绘画的百年历程中,水彩画发展出一条独特的“中国样貌”——注重与中国绘画、中国人的审美方式相结合。在20世纪的大半段时期里,中国的水彩画因向水墨画靠拢、强调水性和用笔的特征而表现突出。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水彩画对彩性特征、画面造型处理、空间变换的注重,以及题材的不断扩充,水彩画呈现出具有主题意识的创作面貌。今年7月11日,随着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水彩、粉画作品展在安徽省美术馆举办,一大批主题开阔,创作面貌多元的水彩、粉画作品呈现在观众面前,所展示出的是五年来中国水彩、粉画创作的璀璨华光。“从前几届全国美展的情况来看,水彩、粉画的发展很快,我们能感受到这个画种在进步、在拓宽,与20年前的面貌大不一样。本次展览中的水彩、粉画作品整体水平较高,面貌多样丰富,技巧和技法也都不错。”中国美协副主席陆庆龙说。
正如在展览中所见的《百炼成钢》《加工厂·机械之谐》《奔流不息》《绿色动脉、高铁筑梦》《发光者·红军的马灯》《阿姆的勋章》等反映劳动建设、城市发展、大国重器、英雄英模等作品,所体现出在如今主流美术创作热潮之下,水彩、粉画在表现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方面的大突破,还有流淌于表达主题之中的一份诗情画意。就像《平潭岛的星期天下午》《十里荷塘采收忙》《我的盛宴》《不负春光》《菜市晨光》《草原暖阳》《新绿》《冬牧》《后场》《运动风华印朝霞》等描绘祖国各地人民风土人情、反映当下广泛的一幕幕生活的作品,延展着水彩、粉画作为“轻型画种”最早以来以抒情性见长的传统优势,流淌明丽的色彩让画面情感层次更加丰富。这个特点在当代水彩、粉画家笔下得到延续,正如在展览中所见描绘的渔港、乡村等作品,各有各的情怀、各有各的情感。
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尚辉认为,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水彩、粉画作品展所呈现出的整体创作面貌是具有主题意识的。他表示:“因水性色彩的特点,水彩、粉画创作的时间较短,所要求即兴发挥的因素较多,而主题性创作通常创作时间较长,构思以及人物刻画也都需要相对长的时间,因此水彩、粉画并不能完全通过‘一次性表现’完成创作。这次展览里,一些水彩、粉画作品在艺术语言上展示出比较多的探索,即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内,对有意识的画面构图、对有提炼的人物形象进行了饱满塑造,这些特点在本次展览中较为突出,所以从展出作品里可以看到水彩、粉画在题材和主题表达上的重大突破,而这种突破同时也为画种的发展提出了新问题,即水彩、粉画是否需要具有水性色彩的特点。”一如海洋海边、港口码头等水彩、粉画的传统表现题材,在本次展览中也呈现出新的表达。如展出的《海边人》《停泊系列45》《蓝色渔港》《沙滩上的渔民-1》等作品,有的色彩明快、有的畅快淋漓、有的抒情达意、有的浓郁厚重,让观众沉浸在水色交融后的情境之中。在这里,宽宏的场面、厚重的人物可以与低回悠扬的情调相融合,求厚重却不失轻松,尽显水性色彩的多样延展性。
在创作中融合油画、综合材料等其他画种特性,拓展水彩、粉画的边界是当下许多水彩、粉画家共同的思考。尽管“水色淋漓”的表达在展览中有所减弱,但如何把握好融合的边界是很多画家的探索。从本次展览中的许多大尺幅作品不难看出画家在被曾经称为“轻音乐”的水彩、粉画的突破表现,他们用作品让这个画种能够产生出力量,产生出能够反映重大历史题材,扎根于生活、扎根于人民的作品。“在水彩、粉画的发展过程当中,我们一方面希望作者能够画出新颖独特、从技法上有新表现、能够拓宽画种边界的作品,另一方面我们希望能看到正宗且传统的水彩、粉画作品。”陆庆龙表示。
五年来,全国的水彩、粉画创作发生了很大变化,展览既体现出这五年来水彩、粉画的创作成果,其所诞生的新形式和变化也指向了该画种新的发展方向——广大水彩、粉画家正不断打破人们对水彩、粉画的既有观念,试图提升当代水彩、粉画的表现能力和艺术表达魅力。因此在今天的展览现场里,所见到的很多作品改变了人们原先观看水彩、粉画是“写生风景性的”“花卉式静物”绘画的视觉经验,而更多地体现出对历史题材、现实题材进行主题性表达内涵的创作意识。从此角度来讲,水彩、粉画的发展体现了当代中国式水彩画发展的探索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