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民族歌者重担在肩
——访凉山州歌舞团青年独唱演员乃保阿薇
栏目:新青年
作者:王于鑫  来源:中国艺术报

乃保阿薇

  明富艳丽的彝族“镶花边”,美观大气的彝族风银帽子、做工精致的纯银手镯……每每参加演出或者到其他重要场合以及拍摄唱演短视频等,乃保阿薇都会打扮精致,穿上极富民族特色的彝族服饰。她的脸上总是洋溢着一种自信、有感染力的甜美笑容,这种内心充实自足的幸福感来自她对歌唱事业的热爱以及她背后坚定的支持,饱含着她在声乐艺术道路上不断进取的决心。

  乃保阿薇2018年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现在是凉山州歌舞团的一名青年独唱演员。不论是作为一名声乐学生,还是作为一名专业演员,乃保阿薇担当的角色在变,但不断提升自我、打磨歌唱技艺的初心始终不变。“彝族民歌博大精深,我需要学习挖掘的还有很多,不单是本民族的,其他民族的文化也需要去了解、去借鉴。只有不断打磨自己的专业度、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我才能有更大的能量与空间去传播民族优秀的文化。”乃保阿薇说。

  短短几年时间, 90后的乃保阿薇已经在前辈老师的帮助、指导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参与演唱的作品《金不换银不换》获2019中国音协“听见中国听见你”特别贡献奖、四川省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并入选中宣部第七批“中国梦”主题创作歌曲等。她还参演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奋进新时代》大型原创交响合唱音乐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各族儿女心向党”大型演唱会等。2021年,乃保阿薇被评为西昌市“优秀文艺工作者”。在微信视频号“爱唱歌的阿薇妹妹”、抖音账号“阿薇妹妹”等网络平台个人视频账号评论区里,“人美声甜”“彝族音乐的魅力无限”“仿佛回到小时候”“好听”等来自网友的赞美之词频频出现。不论是她歌唱家乡的代表作《漫步大凉山》《美滋滋》,还是她翻唱的彝族酒歌《美丽的杯子举起来》、极具标识性的《阿惹妞》等,不论是用彝族语演唱,还是用普通话演唱,乃保阿薇犹如百灵鸟般温柔细腻、悠扬婉转的歌声总是能抓住听者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乃保阿薇的家乡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作为土生土长的彝族女孩,乃保阿薇打小就喜欢唱歌。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份对音乐的无限热忱是乃保阿薇不断前进的动力与迎难而上的底气。“我是农村孩子,家里还有两个弟弟,父亲是毕摩文化传承人,家人知道我喜欢唱歌,始终毫无保留地支持我、鼓励我。这一路上,我遇到了许多贵人。如今能够从事我所热爱的歌唱事业,我始终怀抱着一颗感激之心,也正是这份感激,激励着我要努力、要成长、要闯出一片天。”

  彝族人早就把山歌融进了自己的血脉,无论是晚上围着火塘闲聊,还是在山上劳作,都会放开嗓子吼几声。彝族民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内容极为丰富、多姿多彩,有叙事歌、山歌、情歌、舞蹈歌和儿歌等。不同地区、不同支系的彝族民歌具有不同的特色;就是同一支系,因地区不同,演唱上也有许多差异。现如今,民间的传统唱腔、原生态唱法与现代化的唱演方式在传播中不断交流、“磨合”,时不时也会产生碰撞,但这也是声乐艺术顺应时代发展必须经历的过程。乃保阿薇发现,自己平时惯用的发音方式与“学院派”专业的发声训练之间容易“打架”,“我开始有点困惑,自己原本可以收放自如发出的音色,在增加了更多技巧阐释思考之后反而被框住了,我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找到平衡点,进而突破自我”。

  不久前,乃保阿薇被四川省音协推荐参加了中国音协第三期全国中青年少数民族声乐骨干培训班。她正尝试通过不断寻求机会,参加权威性的培训,来夯实自己的基础、汲取多样化的艺术灵感、开拓更广阔的创作思路。在不断的理论积累、接受专家现场实践教学指导,以及到各地考察、采风、研究等过程中,乃保阿薇一直在开阔自己的眼界,增进自己的知识储备。她认为,学无止境,眼下有两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做:一是要深挖民歌文化,边学边传播,希望能用自己微弱的力量感染身边的人去接触、去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和民歌艺术;二是要打破只学习本民族音乐文化的限域,不断充实、搭建多维音乐综合体系,在各民族各色声乐文化的熏陶下,致力于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自古以来,歌声都是人们直抒胸臆、记录生活的一种重要表达方式,是人最生动自然的情感表达方式。在时代变迁中,各族民歌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彰显出旺盛的生命力与凝聚力。传唱民歌不仅可以让人们了解古代的传统文化和习俗,还可以让我们在传统文化中找到内心的安慰和自我回归,其意义不仅在于其文化价值,还在于它所传递的情感和精神。”乃保阿薇认为,自己作为新一代音乐工作者,要努力担当起民族声乐艺术传播使命,希望能够影响、带动新一代青年歌者共同来学习、传播自己民族有特色的声乐文化艺术,用歌声联结起民族情感,共筑多彩大美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