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新兴媒体,推动京剧艺术传承发展
——浅谈国家京剧院传播推广京剧艺术的经验
栏目:中国新闻名专栏·艺苑走笔
作者:易玲  来源:中国艺术报

  今年是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召开一周年。作为国粹艺术,京剧是传统艺术的突出代表,也是当前文化传承发展的主体之一。在当前新媒体传播的语境下,如何寻找和构建京剧艺术推广传播的科学模式,进而达到启传承、促发展的效果,备受业界关注。

  在近现代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进程中,京剧曾扮演了先驱角色。从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于1919年、1924年的访日演出,到1930年、1935年先后访问美国和苏联,再到程砚秋1932年的访欧活动,京剧以其独特的魅力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外开辟了一片崭新的天地。新中国成立后,京剧艺术更是继续承担着对外传播的重要任务,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和影响。近些年来,随着京剧对外传播进程的不断深入,一些问题和困难也逐渐凸显——比如,传播内容传统单一,传播媒介缺乏创新性和黏合度,传播受众未得到充分研究,传播效果未及时分析和总结,等等。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蓬勃兴起,给包括京剧艺术在内的各艺术门类带来机遇和挑战。新兴媒体的活跃形成了新阶段的传播力量,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文化传播渠道和手段,加快了文化传播的速度,特别是给传统文化传播增添了一抹新鲜的活力与生机。京剧作为一张代表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家名片”,新媒体对其传播与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以国家京剧院近几年来的探索实践来讲,其构建京剧艺术对外传播新体系的经验颇给人启发。2021年以来,国家京剧院结合不同社交媒体的平台特征和受众圈层,形成“以YouTube为主,Facebook、Instagram、TikTok为辅”的多平台账号,打造以“Nihao Peking Opera”(你好京剧)为名称的京剧对外传播新媒体矩阵——一方面,与央媒央企合作,以机制体制为保障,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以创新形式为抓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逐渐形成优势互补的有效协同,不断推进京剧艺术的海外传播。另一方面,立足自身京剧艺术资源,以演员和作品为支点,积极推广中华文化,发挥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传播优势,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截至目前,国家京剧院在各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的5个账号中,共发布内容1197篇,其中视频共计1116条,直播20场,视频总时长共计超过1.16万分钟,收获浏览量约1.15亿次,粉丝量超过162万。

  这些传播以优质作品为基础,形成了较好的内容支撑;同时利用互联网与新媒体的特性,加强形式创新,突出社交性、创新性、趣味性,由浅入深地为受众提供易得易懂的资讯、知识、作品赏析以及深度访谈等内容。比如,《玩儿转京剧》是国家京剧院青年演员与英文媒体主持人共同打造的一档系列节目,该节目以京剧中特色的“开箱”为切入点,近距离介绍了京剧行当、富有特色的武戏、服饰化妆等,通过最具代表性的角色,配合主持人互动并讲解京剧知识,后台舞美老师打开戏箱展示京剧服饰与道具,乐队老师演奏京剧经典曲牌,带领观众真正走进京剧。又如, VLOG沉浸式展现网络主播体验国粹。这一传播方式,以英语网络主播拍摄VLOG的形式,记录主播探索学习京剧艺术的故事,形成《京剧化妆》《京剧服饰》《京剧武戏》《京剧乐队》4个系列,通过沉浸式体验和生动活泼的语言讲述,引起了热烈反响。还有真人秀讲述外籍友人学习京剧技艺,以纪实和娱乐相融合的方式,真实而深入地记录了外籍友人李龙(Nandtm)与京剧艺术之间发生的文化碰撞和真实故事,都取得了良好的线上关注。

  以受众为本,探班京剧台前幕后,深耕开发不同需求的传播内容,事实证明探索是富有成效的。近年来,国家京剧院持续在海内外社交媒体平台推出50多场“大练功”直播和“京剧人生”主题移动直播、慢直播,由中英文双语主持,带领网友走进京剧演员的日常排练,效果都很不错。在“京剧人生”系列直播活动中,为更好地向海内外网友介绍京剧艺术,京剧名家带领观众走进后台,零距离探访京剧演出前的走台、练乐、化妆、勒头、穿服装,将京剧行当和艺术表现手法等掰开来揉碎了介绍,大大增强了受众兴趣。

  2021年至2023年,国家京剧院联合咪咕文化连续三年在春节期间以“云大戏过大年”为主题,推出经典剧目《龙凤呈祥》5G+4K+VR海内外演播。演播以线上付费点播模式,单场点播价格境内9.9元,境外9.9美元,观众15天内可以回看,开拓京剧文化海内外“融媒传播”新格局,为全网用户构建线上演播消费新场景。同时,利用全景VR、VI动作分解、XR拓展现实等技术,打造京剧数智人学生、美轮美奂的数字京剧舞台,凭借高科技新媒体手段,具象化展示京剧的魅力。某种意义上,此次“演播”既是一场京剧社交实验,也是一次助推文化消费的有益探索,形成相关报道2570篇,总曝光量6456万,微博总阅读量达2.06亿,宣传视频在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观看人数超2000万。对于传统艺术来说,这些数据令人振奋。在《龙凤呈祥》演播的带动下,随后国家京剧院又创新启动了“梅兰芳大剧院演播剧场”,从“二十四节气”中提取审美内涵,依古老中国的时间节律调动艺术表达形式,匹配推出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演播剧目。这些探索充分调动了戏曲艺术与中华传统节日的共同文化基因、共同审美情感,在联结传统与现代的演播形式中,展现出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极大丰富了线上观众的审美体验。

  在运用新媒体的优势特征对京剧艺术进行推广传播方面,国家京剧院的探索尝试引人思考。这启发包括:一是突出社交性、创新性、趣味性,使京剧艺术亲和地贴近受众体验进行传播;二是紧扣京剧本体,打开京剧艺术之门,将那些不为人知或剧场之外难以获得的京剧知识体验化地带给受众;三是注重新场景、新业态和新技术对京剧行业发展的重塑可能性,并进行相应的探索开发。这些启发显然不仅是传播意义的,同时更蕴含着在文化传承发展视角下的可贵探路,而且观照相当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在当下的新媒体时代,仍然要在强化京剧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只有遵循京剧自身艺术规律,才能在对外传播过程中避免出现偏离京剧本体艺术价值的倾向。不管科技如何发展、科学如何发达,本体才是根本,内容才是王道。在此基本遵循之下,当“内容为王”插上信息科技的翅膀,两者交融贯通,一定能够讲好中国故事,更好地向世界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