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如何避免“表面文章”
张 晶
中国评协道德委副主任,
中国传媒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人文学院院长
回顾十年来文艺评论发展历程,评论文风虽有很大改进,却仍有不尽如人意处,评论虽多却少有振聋发聩者。个中原因,从作家角度,作家需要评论为之宣传揄扬,扩大影响,为评奖增加“砝码”;从评论者角度,发表文章尤其是发在“核心刊物”,是评职称或晋升的需要,发表文章本身成为目的。有这样几种情况存在于评论场域中:一是理论造诣还不够深厚,引用文献可能存在“装点门面”的现象;二是未能真正吃透美学或文艺学理论是如何从创作实践中升华出来的;三是缺少对社会生活的深入洞察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四是缺少透彻明晰的文字表现功力。如何在评论中不作表面文章,发挥评论的战斗作用?首先是评论者对时代负责,对国家的文化发展负责,撇开评职称、发C刊的现实功利,不受时风所左右,对于负面浅薄的东西敢于直言不讳地针砭。再则是加强理论研究的系统性和透彻性,且结合实践独立思考,而不是与创作不搭界的引经据典。三是在文字功力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方面下功夫,避免单纯借用西方概念,绕来绕去,言不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