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理念”融入城市公共环境设计与实践
栏目:设计
作者:覃旸 余航  来源:中国艺术报
<style type="text/css">.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style><div class=TRS_Editor><p>  环境设计,指的是对人类生活空间进行有序规划和设计。城市公共环境设计是环境设计学科发展的产物和重要方向之一。城市公共环境本身是展示城市景观特色、生活场景的舞台,是人们感受自然之美、参与各类社会活动的聚集场所。城市公共环境设计除了能够提升城市文化艺术品位、美化环境外,在传播城市历史文化、增强民众归属感、增进人们交往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p>
<p>  绿色设计理念于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主张将预防污染等保护环境的措施融入工业设计中,反映人类对现代科技文化发展引发的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的反思。这种理念始终将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平衡作为出发点,运用领域由起初的工业设计拓展至城市环境设计中,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满足人们对健康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具有积极意义和深远价值,亟须将其渗透于生态环境、市容环境、交通环境、人文环境等城市公共环境设计中。</p>
<p><strong>  发挥自然价值,优化城市生态环境设计</strong></p>
<p>  绿地作为“城市之肺”,对于调节城市小气候、充分发挥城镇绿地效益、优化城市生态环境设计和建设具有积极作用。发挥城市绿地的自然价值,保护和利用城市自然绿地,保存城市原有植被,充分利用空气、光照、水分、土壤等自然因素,发掘自然的生物作用和环保功能,创设绿色空间,是将绿色理念渗透于城市公共环境设计中的重要步骤。换言之,城市公共环境设计整体规划应结合城市自然环境特色,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公共环境设计整体规划相结合,从源头上保证城市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在具体操作中,城市生态环境设计应将城市原始自然绿地和自然山林作为重要部分,贯彻落实绿色设计理念,发挥城市自然价值的生态效益,不断优化城市呼吸系统,减轻“热岛效应”。基于此,城市生态环境设计主体需要充分认识到自然山水风景资源的重要性,对自然山水进行合理开发,将自然山水作为城市生态环境设计和城市“名片”,激发城市自然景观的活力。例如,杭州的西溪湿地曾经因为当地房地产发展被占用,使其面临消失的危机。2003年开始,杭州市政府将剩余未被占用的部分开发为“西溪湿地公园”,实施挽救杭州湿地生态资源的综合保护工程,明显带动了杭州生态旅游发展。</p>
<p><strong>  运用绿色环保材料,优化城市公共设施设计</strong></p>
<p>  由于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随之提升,各类生活垃圾较多,一定程度上给民众的生活质量造成影响。将“绿色理念”融入城市公共环境设计,选择绿色材料和制作方式等,能够有效改善这一不良现象。据此,城市公共环境设计主体应选择绿色环保材料,确保资源损耗低、环境污染少。必要时,设计主体应回收再利用设计材料,延长材料使用寿命。现阶段,很多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所采用的材料皆为当地盛产的天然材料,能够最大程度上做到节约设计材料成本,包括运输、进口等成本。例如,四川地区盛产竹子,成都等城市的座椅、茶馆竹靠椅等设施设计皆采用竹子为原材料;都江堰市的青城山地区则进一步发掘竹子材料的艺术审美功能,创设“马椅子”民间竹艺品牌,使得“马椅子”成为城市公共环境设计中一道亮丽的风景。2016年,青城“马椅子”列入都江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此外,我国很多城市的公园设施设计中,采用废弃的轮胎、石头、木料等作为护栏原料,尽可能减少人工建设痕迹,以强化城市民众的环保意识。</p>
<p><strong>  注重细节,优化市容环境设计</strong></p>
<p>  “绿色理念”运用于城市公共环境设计,很重要的功能之一在于缓解城市民众较大的生活压力与心理压力。据此,城市公共环境设计注重增加绿色元素,带给人们更好的环境体验感。多数城市公共环境设计将绿色区域规划和设计作为重要模块,设置专项资金,种植与当地气候相适宜的树种,划分出多个乘凉区域,为人们在炎炎夏日乘凉、欣赏绿植创设舒适环境。近年来,很多城市更加注重绿道规划,注重绿道公共区域中座椅、安全护栏、警告标识、便民服务厅等细节设计,使得城市公共环境设计整体相得益彰。基于此,城市公共环境设计主体深度运用精细化设计手法,全方位考虑设计空间形态、设计对象色彩与形式等,将公共环境设计巧妙嵌入民众生活,能够加强民众对城市公共景观的认知。例如,河北省石家庄市作为以工业能源产业为主要支撑的城市,随着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开始打造宜居城市,设计“礼物公园”公共空间,涵盖“礼物飘带桥”“树桌花园”等外观极具吸引力的环境艺术空间。该设计的成功之处在于显著提升了不同设施的利用效率,从外观设计到内化细节等方面皆充分满足了不同群体对公共环境的诉求。</p>
<p><strong>  有效利用新技术,优化城市交通环境设计</strong></p>
<p>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城市道路交通拥堵、交通管理混乱等问题由来已久。以“绿色理念”为引领,借助智能化管理技术和新能源,优化城市交通环境设计,是现阶段进行城市公共交通环境设计的正确选择。在设计城市道路之前,设计主体应进行市场调研,了解城市不同路段的交通拥堵问题包括拥堵时间、车辆停放等情况,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设计主体对不同路段附近的私家车情况进行数字化统计,进一步优化城市共享车辆与公共交通系统设计,出台减少高峰期私家车在城市主要街道和区域出现频率的规划,切实将“绿色出行”融入城市公共交通环境设计中。同时,设计主体掌握大数据技术采集城市各类运行车辆数据的能力,结合市民需求、市民出行规律等,设计动态数据地图系统,动态更新城市交通状况、主要区域道路情况、停车场分布状况等数据,使得市民出行更加科学,能够合理规划时间和路线,缓解公共交通压力,逐步实现城市公共交通环境去停车场化、减少停车场在城市公共环境空间中占地比率的目的,保障城市土地利用和规划更加合理、集约化。</p>
<p><strong>  优化城市人文环境,突出地方特色</strong></p>
<p>  “绿色理念”融入城市人文环境设计,尤其应警惕同质化。如在对一些具有历史风貌的城市公共环境进行设计时,应考虑对传统民居和历史景观的保护和再利用,将城市地域文化中的厚重文化精神、传统生活习惯、人文习俗等融入其中,使其与周边环境更加协调。当前,我国不少城市面临旧城改造的艰巨任务,城市公共环境设计应兼顾城市文明的延续,以及新设计与原有城市历史风貌相协调;应兼顾人们生活方式的延续,以及对鲜活人文元素的保护。厦门因为“城在海中,海在城内”的特征,素有“海上花园”之美称,因此厦门始终坚持自身特征,围绕打造海湾型城市的目标进行公共环境设计。在北京,将胡同文化元素融入城市人文环境中,吸引海内外很多民众前往当地了解胡同文化,成功实现了北京特色地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还有江西吉安文化生态园作为当地著名人文景观,设计时融入吉安丰富的红色文化元素,通过人文环境设计传达当地的红色革命精神。这些都是将“绿色理念”融入城市人文环境设计中的成功案例,使得地域特色文化成为城市公共环境设计的“标识”,同时促进了地方特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p>
<p>  (覃旸系桂林学院讲师、余航系桂林学院副教授;本文系2023年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情感互动理论下桂北地区高校景观环境设计研究与探索”,编号:2023KY1621阶段性成果)</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