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研讨现代京剧《弄潮》——
现代戏要融入古典的审美,走向生活的质感
栏目:本期视点
作者:张璐  来源:中国艺术报

  《弄潮》是山东省重点打造的工业题材现代京剧,讲述全国道德模范、新时代产业工人代表张连钢,以及“时代楷模”张连钢创新团队,历时10年之久,自主研发自动化码头的先进事迹,旨在反映新时代产业工人科技创新、产业报国的时代精神。该剧原名《东方大港》,于2022年上半年例戏,2023年4月成功首演,先后入选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第十届中国京剧艺术界展演,并荣获第十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优秀剧目。

  日前,现代京剧《弄潮》专家座谈会在京举行。白玉刚、程守田、刘升勤等山东省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仲呈祥、王馗、傅亦轩、刘玉琴、王蕴明、宋合意、罗云川、赵景勃、崔伟、秦艳、武丹丹、郑荣健、卢昂、朱绍玉、金卅、张建峰、王艳、王越等专家和主创与会。

  会上,《弄潮》总导演、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教授卢昂介绍了项目筹备前后的情况。卢昂说,筹备时团队先去港口进行深入采风,自己准备了20多个问题,其中碰到的很多东西令他感触深刻,如剧中张连钢身患癌症,不是演绎如此,现实情况就是如此。再比如剧中徐永宁的妻子,白天在厂里干活晚上去陪护,这些都是真实发生的,“当我们近距离接触,真正了解这些默默无闻的港口人之后,有很多东西触动到我们”。

  戏曲音乐家朱绍玉认为,该剧集合了当下最优秀的戏曲演员,生旦净三个行当,有各自的唱段,老生的唱段、旦角的唱段、花脸的唱段,每个唱段都让戏迷感到过瘾。在朱绍玉看来,对于下一步,还应关注如何修改,把这部戏打造成为精品。

  “戏曲创作从来都是在挑战舒适区的常态化和平衡化,都是希望可以走出一条不同的路径,尤其是大量现代戏在创作的时候,对于众多戏曲院团来说,很多作品在创作上,挑战的难度之高,以及最后呈现的乏力感,都是今天所面对的。”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所所长王馗认为,京剧的现代戏创作曾经有很高的高度,也就是革命现代戏曾经达到的高度。在现代戏的创作高度,以及古典范式艺术经典的高度之间,创作都是在这之间寻求艺术的突破,这是不容易的,尤其是现代戏,既要走出曾经的样板戏模式,走向生活的质感,同时也要在现代戏创作里融入古典的审美,达到相融共通的状态。

  “核心事件选择得比较准,符合真实的历史和人物,可以说明青岛港建设者的气魄、心胸和智慧。”在《人民日报》文艺部原主任刘玉琴看来,《弄潮》这部剧题材虽然比较坚硬甚至抽象,但该剧在努力注入情感的温度,其中有师徒情、工友情、夫妻情、团队情等,多种情感相互交织,硬题材、软情感相互包裹,而且相互搀扶、软硬结合,有硬核内容,也有可以停留观赏的情感点和抒情点,宏大叙事和细腻柔韧的细节达到了有效结合。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仲呈祥认为,《弄潮》的价值在于写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人阶级,工人阶级的知识分子包括他们当中的科学家,在这几十年的奋斗历程中的精神深化和心灵慰藉,它的价值超越一般意义的工业题材。“一般说来,我们不提倡把真姓真名原封不动搬上舞台,我们都要把它艺术化、审美化。正如张建峰演的张连钢,我才知道张建峰在舞台下与张连钢有很多交往,全是在学习张连钢,走进张连钢的精神世界。”仲呈祥说,谁都知道现代戏不好演,更知道工业题材戏难演,还知道科技题材戏更难表现,它最难转化为审美形态,《弄潮》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与会专家对该剧的精品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王蕴明认为,“第一场中田书记选帅,他应该早就胸有成竹了,不过因为身体不好,行不行,还是要试探一下,但这场戏做得不是很巧妙。第二场中王艳不同意进港做组长,夫妻两个人是工人也是知识分子,事业心都很强,这么大的项目应该感到高兴,不同意是因为担心身体,那么以前的身体有什么问题,为什么不同意,这里可以再作探究。第三场中,到荷兰港参观这场戏,后面去参观博物馆得到启发,得到什么启发并没有阐释得特别清楚”。

  仲呈祥认为,“如果要奔着更高的思想艺术水平,更高的历史品位、文化含量和美学去的话,更需要真心打磨,让该剧成为中国工业题材戏曲的一个示范,让它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也可以成为青岛市响亮的文化名片”。

  在中国剧协原分党组成员、秘书长崔伟看来,《弄潮》是一出聚焦当下工业领域技术飞跃的现代京剧,因为敏锐捕捉到时代变化下,人的精神境界的时代性、理想追求的崇高感、性格情感的鲜活力,并且很好发挥戏剧协作的规律性和京剧表现的感染力,看完演出感觉到这出戏基本实现了京剧现代题材、戏剧工业题材、文艺当代书写的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