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农垦精神 书写时代篇章
——电影《塞北的雪》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栏目:视点
作者:文博  来源:中国艺术报

  “希望通过这部影片为张家口市塞北管理区这片沃土留下珍贵的记录,让奋斗精神和环保意识薪火相传。”5月15日,由河北省委宣传部、张家口市委宣传部指导,河北盛达琳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品,张家口市塞北管理区、全达影业(北京)有限公司、坤泰文化传媒(天门)有限公司联合摄制的院线电影《塞北的雪》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电影《塞北的雪》出品人、河北盛达琳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胡庆成介绍,《塞北的雪》是一部反映张家口市塞北管理区几十年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建设发展、变荒漠为绿洲的电影,以塞北管理区发展建设为主要背景,以冬奥会成功举办为脉络,以塞北几代农垦人为家乡建设呕心沥血、孜孜追求及其情感生活为主线,讲述了几代塞北农垦人,为了祖国建设和家乡发展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电影充分诠释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彰显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为后奥运经济和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电影《塞北的雪》是宣传张家口、推介张家口、展示张家口的一个新的重要载体和又一张亮丽名片。影片总策划、张家口市塞北管理区党工委书记高云森说,拍摄《塞北的雪》不仅是为了讲好塞北的故事,传承好农垦文化和农垦精神,更希望以此诚邀天下之客,共同感受这片热土的魅力与活力,一起共享资源之优、发展之机。张家口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刘海峰表示,将牢牢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战略机遇,进一步借助《塞北的雪》的影响力,持续深化与各方面的交流合作,加强文旅资源的整合开发,打造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产品和经典IP,让更多的人走进张家口、了解张家口、爱上张家口。环球时报研究院执行院长、环球时报舆情中心主任张琪认为,会有更多人通过《塞北的雪》认识塞北、理解塞北、感动于塞北,为塞北加上更多丰富、鲜明的形容词语。

  “久违、朴素、真挚的农村题材电影又回来了。朴素并不意味着跟不上时代,影片在主题选择和表达手法上都紧跟时代步伐,该片生活流的叙事,能更加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每个观众心中。”《影视独舌》内容总监、影评人李星文谈道。电影《塞北的雪》一改固有模式,力求创新,以深邃的情感和对家乡深深的眷恋来塑造人物,让影片中每一个人个性突出、形象饱满,既浪漫又不失本真、正能量但不喊口号,声情并茂、娓娓道来。剧情厚重但不凄苦、艰难但不悲观,积极向上、鼓舞人心,积极宣传党的正确领导以及人民群众对党、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故事曲折感人,情节跌宕起伏,是塞北管理区建设发展的真实写照。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认为, 《塞北的雪》为塞北管理区和张家口市做了很好的引导,影片最巧妙的地方在于把塞北风景、人文等元素通过情节发展和人物冲突代入,着重展现人物关系的张力,而不是硬塞进去,使观众看完电影以后都想去塞北。“让塞北草原走进我们的生活,这是我对它的期盼和祝愿。”饶曙光说。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侯光明认为,这部能让人眼前一亮的影片把地域文化和标志性旅游景色以及两代人一脉相承保护环境、建设家乡的主题巧妙地借助电影表现出来。该片立意深刻,虽然时间跨度大,但做到了宏观大主题和微观小人物的结合;虽然稍显平缓,但风格朴实能够打动人心。

  “能够讴歌为家乡作出巨大贡献的人,是我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的追求,是一名演员对电影的真诚。”影片主演刘佩琦说。制片人马延军,导演冯子华,主演闫学晶、刘名洋、刘筠燃,演员林思海、郗璐、徐鹏斐也分享了幕后故事。拍摄前期,塞北管理区领导组织创作者到塞北管理区、张家口市部分县区深入体验生活,掌握第一手真实资料。创作者被塞北建设者真实感人的故事所打动,才成功塑造了赵光明、冯云鹏、赵雪生、冯小梅、张二婶、宋丽丽、冯雪梅等一大批塞北群众和基层干部形象,真实再现了各个时期塞北人民群众的生活、工作场景,展示了几代农垦人为建设塞北所做出的牺牲和贡献。正如影片总制片人和编剧上丁所说,影片主创怀着对塞北几代农垦人的崇敬,想让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知道这个好地方。中国电影基金会理事长张丕民认为,动人的故事往往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有温度、有情怀的故事更能直抵人心,《塞北的雪》中有满满的正能量、浓浓的塞北情。影视工作者们愿意扎扎实实地实地考察,切实感受当地百姓对土地的热爱,领略淳朴的民风。主创团队在崭新的视角下,用现实主义手法串联起了自然、人类、文化之间的关系,使影视作品与时代共振、与观众共情。电影《塞北的雪》是一部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影片,有历史也有当下,有很强的现实主义和时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