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青春版《牡丹亭》巡演二十周年的纪念年份,即将迎来第500场演出。新近在苏州举办的第九届中国昆剧节与第十届昆曲座谈会上,“青春版《牡丹亭》二十年”也被设定为专门的研讨与致敬环节。尽管在巡演初期,青春版《牡丹亭》存在较大的争议性,但是时至今日,青春版《牡丹亭》已被视作时代“经典”,在当代昆曲发展中,有时甚至被放在了与《十五贯》相提并论的位置。《十五贯》 “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而青春版《牡丹亭》则“一出戏复兴了昆曲”。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昆曲史的建构与展开,青春版《牡丹亭》的意义将会得到更多的阐发,成为昆曲史上的一个醒目标志。
近期白先勇的《牡丹花开二十年——青春版〈牡丹亭〉与昆曲复兴》长文,回顾青春版《牡丹亭》的历程,其中,“北京大学”被多次提及,而且往往放在一些“节点”的位置。譬如他提到“二〇〇五年四月八日至十日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演出是我们校园行的重中之重。北大是全国高校的龙头,自‘五四’运动以来,任何在北大发生的文化事件都会影响全国。”青春版《牡丹亭》在北京大学演出的反响使白先勇更加关注昆曲的价值,他感叹道:“有鉴于昆曲这种古老传统艺术,经过打磨注入现代精神后,能在二十一世纪的舞台上大放光芒,也启发我们反省深思,我们衰落已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有没有可能在二十一世纪启动一场欧洲式的‘文艺复兴’?英国的‘文艺复兴’也是由莎士比亚的戏剧领头的呢。欧洲的‘文艺复兴’孕育于古希腊罗马文化,中国未来的‘文艺复兴’也必然起源于我们自己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昆曲复兴先种下一枚火种。”从白先勇表述中的逻辑关系可知,青春版《牡丹亭》在北京大学的演出盛况,并且因为北京大学在现代中国思想文化中的作用,使得白先勇产生或加深了以昆曲为中国“文艺复兴”投石问路的意图。
青春版《牡丹亭》曾四次进入北京大学。2005年第一轮演出的盛况,被白先勇反复提及,成为青春版《牡丹亭》校园巡演的“风景”。2006年,青春版《牡丹亭》再次到北大进行两轮演出,其中一轮是中国传媒大学专场。在追溯青春版《牡丹亭》巡演历程时,这个专场也被屡屡提及,因为中国传媒大学师生是乘坐二十余辆大巴专程从东郊的校区到北大观演,成为一种奇观。2009年,青春版《牡丹亭》第三次在北大演出,除了青春版《牡丹亭》演出外,还带来了新版《玉簪记》演出、北大昆曲传承计划等。此次演出,开启了青春版《牡丹亭》之后的两个面向:青春版系列的新作和昆曲教育的展开。2016年,为了纪念汤显祖与莎士比亚逝世四百周年,原文化部组织青春版《牡丹亭》在北大演出一场。此次带有经典回顾的含义,也再次体认了青春版《牡丹亭》现象与北京大学的关联。
在青春版《牡丹亭》的运作里,渗透与加入了不少北大元素。青春版《牡丹亭》在北大的演出,由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承担,因此在北大乃至北京演出时,许多文化产业的策略和经验被应用。譬如,在早期演出宣传里,青春版《牡丹亭》的海报大量出现在地铁站、公交车与北大校园里,这些在营造青春版《牡丹亭》的观演氛围及演出造势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青春版《牡丹亭》之后的演出宣传所借鉴。青春版《牡丹亭》名校巡演计划于2004年从苏州大学开启,此后又在浙江大学演出。2005年在北京大学演出后,由于其演出盛况与外溢效果,更坚定了其“名校行”的计划与目标。此外,青春版《牡丹亭》在北大演出的新闻效应也不容忽视,白先勇非常注意北大的“龙头”效应,青春版《牡丹亭》这一阶段的演出及系列活动,一般都会在北京大学举行新闻发布活动,吸引媒体报道与注意力,从而构成青春版《牡丹亭》总体效应的一部分。
如果将青春版《牡丹亭》不仅仅视为一个昆曲新编大戏,而是一个系统的昆曲文化工程,我们可以看到青春版《牡丹亭》所携带的更多内容与意义。其一是昆曲教育。2009年,白先勇先生与北大资深教授叶朗创立了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 2010年在北京大学开设了公选课《经典昆曲欣赏》,开创并成为以通识方式在综合性大学进行昆曲教育的典范。以通识或公选课程在综合性大学里进行昆曲教育与传播不乏先例,但是大多是零散、偶发的行为,较少引起持续关注。《经典昆曲欣赏》在其开设过程中,形成了名家授课、案头与场上相结合、体验昆曲之美的运作模式,因而受到欢迎,并被其他高校的昆曲类及传统文化类通识课程所模仿。白先勇曾按照这种模式开设了苏州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的昆曲通识课程,初步形成覆盖全国的昆曲教育网络。
其二是校园传承版《牡丹亭》。在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实施期间,先后尝试了校园版《牡丹亭》(2011)和校园传承版《牡丹亭》 (2017 - 2019)两个项目,其中以校园传承版《牡丹亭》最为成功,在三年时间里巡演了15场,包含多个对昆曲具有标志意义的地域、重要城市及名校。校园传承版《牡丹亭》因之被认为是校园昆曲教育的里程碑。在白先勇《牡丹花开二十年》一文和纪录片《牡丹还魂》里,校园传承版《牡丹亭》占有重要位置,被白先勇当作是青春版《牡丹亭》之意义的落实,也是其昆曲活动取得成效的证明。
值得一说的是校园传承版《牡丹亭》的影响。在校园传承版《牡丹亭》之后,由大学或业余曲友串演整本大戏成为常态,譬如,同济大学与上海昆剧团合作排演学生版《长生殿》,东南大学以校园传承版《牡丹亭》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一些社会上的曲社串演整本《牡丹亭》的实践开始增多。而且,还出现高校名家传艺项目和校园传承版梅派、程派等项目,可以见到其范围由昆曲扩展到其他剧种。近年来,北京大学昆曲传承与研究中心推出高校版《牡丹亭》,将传承、演出的范围由学生群体扩展到学生与教职工群体。相对于流动性较强的学生群体,教职工群体相对较为稳定。在昆曲史上,各高校的教职工对于昆曲的传承与延续起到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北京大学有着百年昆曲传承的脉络。长期以来,昆曲都是以小众文化、小圈子的形式活动与延续。由于青春版《牡丹亭》在校园里的影响,《经典昆曲欣赏》课程对于昆曲之美的展示与体验,北大昆曲传承与研究中心策划的昆曲工作坊与演出,使学生的昆曲活动增加,并扩展到教职工群体。2019年北京大学成立教工昆曲古琴协会。2021年,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对高校昆曲社团进行普查,北京大学有学生京昆社、教工昆曲古琴协会、国艺苑、武陵肆曲集等多个昆曲曲社群体。在北大的校园活动里,昆曲元素及昆曲所占的份额也不断增加,譬如北京大学戏曲节、戏曲晚会、国粹晚会的创办与开展、吴梅先生创作的昆曲版北大校歌的挖掘、传唱与应用等。
随着北京大学昆曲教育的示范与影响,昆曲传承逐渐形成了跨种类、跨学科与跨文化的格局与趋势。2019年,北京大学古琴传承计划开始启动,通过模仿昆曲传承计划的模式,创办公选课程,邀请名家授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每年通过古琴公选课程以及各种工作坊,百余名北大师生进入古琴之门。近年来,北京大学校内的京剧活动开始繁盛,组织了京剧票房,定期活动,挖掘排演了整本大戏《胭脂宝褶》《四进士》。北京大学学生越剧协会复建,并频繁参与学校的文艺演出。黄梅剧社成立并进行传习活动。更为重要的是,昆曲教育由对兴趣爱好的培养扩展到将爱好与专业相结合,进行跨学科的戏曲研究。2021年,在美国金德立女士的捐赠下,北京大学设立了传统音乐与戏曲奖学金,每年产生11名获奖者,已经持续两年,产生了一批将戏曲研究与各专业研究相结合的成果。由于昆曲教育在北京大学的影响,昆曲开始较多地参与到北京大学的对外文化交流中,自2021年起,北京大学昆曲古琴团先后前往西班牙、埃及、卢森堡、泰国等国家和地区进行演出交流。今年4月,北京大学京昆演出团前往瑞士参加学术研讨会与音乐会。
青春版《牡丹亭》不仅仅是一个流行剧目,更是一个以青春版《牡丹亭》为品牌,包括多种面向与各方参与的昆曲文化工程,而北京大学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或许,正因为如此,青春版《牡丹亭》得以超越作为一个剧目的命运,而是作为新世纪昆曲发展中的一个文化地标,在逐渐扩大并延伸、外溢的文化效应中,继续保持作为象征的位置,从而深深地嵌入新世纪中国文化的发展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趋势中,完成自身的历史使命。
(作者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昆曲传承与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