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周立波回清溪》海报
周立波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其根据自身经历创作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山乡巨变》早已成为时代经典,而他与人民的血肉联系和共同创造新生活的艺术实践,更生动诠释了坚守人民立场的深刻思想内涵。由潇湘电影集团、湖南潇影第二影业有限公司、湖南清溪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电影《周立波回清溪》,讲述了60多年前周立波重回老家清溪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积极投身轰轰烈烈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并创作出著名小说《山乡巨变》的故事。
由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潇湘电影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电影《周立波回清溪》观摩研讨会日前在京举办。童刚、仲呈祥、阎晶明、向云驹、宋智勤、赵卫防、张健、皇甫宜川、杨蕊、高小立、王纯等业界专家学者,与谭仲池、任晓山、欧阳文风、李红、刘开云、欧阳翀、陈曙光、赵楠、周琦、李波、熊婷婷等影片出品方、创作者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了影片的艺术特色与创作得失。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宋智勤在致辞中表示,《周立波回清溪》主题鲜明,展示了质朴写实、充满意境的乡村画卷,塑造了周立波、灵兰、张艳秋等一系列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无论故事表达、演员表演,还是场景镜头转换、服化道等具体细节,都生动诠释了乡村振兴的历史源流,更生动展现了周立波为时代描摹、为人民创作的人民作家典型形象。
电影《周立波回清溪》编剧谭仲池介绍,在创作影片剧本之前,自己将毛泽东《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里的144条按语全部通读一遍,并在此过程中找到了必须在电影中再现农业合作化运动这段历史的原因,也坚定了自己创作的信心。他认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当下,人们不能忘记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也不能忘记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轨迹和历史逻辑,这是当代剧作家应该担当的现实主义创作责任,更是时代的呼唤。
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童刚评价,《周立波回清溪》是一部十分真诚的电影,虽然投资成本不高,但故事和人物可信。影片立意新颖、构思巧妙,将周立波投入创作《山乡巨变》的过程作为叙事切入点,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品质,也具备历史文献价值。影片同时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通过成功塑造周立波这一人物形象,为当代人树立了正向的人生楷模。
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表示,《周立波回清溪》表现了周立波对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的坚持,但在影片中他重回乡村其实并不只是为了创作小说,更是为了建设家乡、发展农业,并在参与生产建设的过程中酝酿出优秀作品《山乡巨变》。他认为,影片中的周立波这样具有“我将无我”境界的人物,不仅真实,更加动人。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向云驹认为,《周立波回清溪》的创作者选择站在当代的高度,去回望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那段历史。在影片中,周立波等一批作家敏锐地意识到,新中国的成立必将带来历史的进步,他们担负着强烈的使命感,通过深入生活、观察生活的方式,去思考和总结历史巨变中的社会变革与发展经验,并将这些观察的结果艺术化地呈现于作品之中,这样的精神,对于当代人仍具有极大的启示价值。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当代电影》主编皇甫宜川对于影片中周立波人物的塑造印象深刻,他认为主创展现了这个人物的历史、情感、乡情、亲情和爱情,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表现出了一个作家的良知。在他看来,周立波人物形象能够立得住的根本原因,在于影片展现了其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对土地的深厚情感,也真实表现了其敢于挑战自我、敢于面对现实、敢于为民请命的可贵精神,这个丰满而丰厚的人物值得被铭记。
据了解,电影《周立波回清溪》由谭仲池、赵楠联合编剧,赵楠导演,果靖霖、虞朗领衔主演,杨尉担任摄影指导,那树枫担任美术指导,彭隽、张翔担任制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