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响集结号 迎向“光影未来”
栏目:观察
作者:陈旭光  来源:中国艺术报

  当下,数字革命的浪潮正在驱动电影产业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以数字化为发端,以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为引擎的一系列媒介变革与高新科技变革,不仅重塑了电影的全产业链生产制作,也引发了一场深刻的电影工业升级和美学革命,开辟了电影艺术创作、想象、表达、观影体验的新境界。

  毫无疑问,电影、电视、新媒体艺术都是艺术与科学技术综合的产物,在所有艺术中与科技关系最为密切。可以说,电影既是艺术,也是工业和技术,既是艺术美学也是技术美学和工业美学,代表并引领着经济生产和文化的创新发展。人工智能、虚拟制片、扩展现实、人工智能生产内容等高新技术带来了新的媒介文化革命,改变了影像的媒介传播和存在方式,也创生了诸多与影视相关联的新媒体艺术如互动剧、虚拟影像、影游融合等,给影视的生产、制作、传播与接受都带来了“全产业链”、全方位的变化,给影视人的思维、想象力、主体性、工作、生存方式、影视理论建设带来巨大影响。

  就电影理论建设而言,电影理论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迫切需要学界与业界、科技界联手进行研究,需要电影理论作出回应、重构和“扩容”。我们应该立足科技发展和影视创作生产制作及理论研究前沿,从多元维度为人工智能高新技术冲击波下电影的创作生产、制作管理、创新传播等问题把脉问诊,建构具有前沿性和现实阐释力的中国学术话语和学科体系。这才是理论创新,这也才是中国学派、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学科体系建设的重要路径之一。

  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更造成了强大的震撼。作为智能学科重要的组成部分,人工智能是人类之梦的实现,是大脑的延伸、大脑模拟器。计算机从一个可计算的程序工具突变为一种思维机器,它一下子变成了大脑模拟器。当然,人工智能更是人类再造的一个更聪明的“大脑”。

  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为影视新媒体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契机。人工智能几乎介入影响了电影生产全流程, AI辅助剧本创意创作、虚拟拍摄制作、算法制片管理、智能剪辑、自动生成影像(如一石激起千层浪的Sora)、算法智能推荐等技术渐成影视制作的常态。技术的迭代、电影工业的升级换代、“工业化”内涵的改变或扩容、电影工业美学的“接着写”,一切都势在必行。

  鉴于对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及其对电影技术和艺术越来越深的影响,最近举办的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期间,电影节组委会与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合作,开设了“光影未来”电影科技单元。这个单元的系列学术活动汇聚多方面专家学者和领军人物,通过面向未来的多向度深入探讨和交流,打造了一个学术界与产业界、技术界交流的高端平台,并碰撞出一系列重要的人工智能学术思想和电影技术创新思路。

  综合论坛专家的共识,面对技术与创意融合的紧迫需求,我们必须采取行动应对包括资本投入、人才培养及技术不确定性等挑战。这要求政府和企业之间的高效合作,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尤其是对创新型企业和技术人才的培育。同时,增强公众科技教育和科学精神,以及建立健康的技术应用生态系统,对于确保AI技术在电影产业中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总之,AI技术的引入为中国电影产业的转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需要集合各方智慧和资源,确保技术进步与电影艺术的深度融合,确保高新技术赋能助力电影发展,从而充分利用AI在电影产业中的潜力,推动行业向更繁荣的未来发展。

  “光影未来”电影科技单元汇聚了计算机科技界、电影科技界、电影工业界、电影产业界、电影创作界、电影研究界和电影教育界的多方精英,共同切磋论剑,砥砺思考,共同面对并试图“管住”人工智能这匹一日千里的“野马”。我们今天的一切努力,都预示着中国电影将迈向一个新的重要发展阶段,同时也为全球电影科技的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我们说,电影是人类之梦。实际上,人工智能又何尝不是正在实现的人类之梦。古希腊机器人偶的记载、先秦偃师造人的传说、诸葛亮“牛流木马”的玄妙,都镌刻着人类关于“智能人”之梦的美好和神奇……

  因此,非始于今日,我们进行的,是一场关于电影未来、艺术未来、科技未来乃至人类未来的永无止境的探索与创新旅程。我们正在以不懈的努力和无比的热情,成为这一变革的虔诚的践行者和推动者。继蒸汽机时代、电气化时代、信息化时代之后,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新时代集结号已然吹响。

  “光影之梦,未来已来”。我们将迎来一个电影发展的新纪元。

  (作者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