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人故事,从伟大航天事业的两张照片讲起
——评广播剧《问天》
栏目:品味
作者:李遇春  来源:中国艺术报

  屈原的不朽之作《天问》凭借雄奇的想象和炽烈的情思,表达了中华大地上的先民探求宇宙真理的渴望。而当今中国优秀的航天人以超迈前贤的无比勇气投身伟大的太空探索事业,创造了中华民族壮丽的“问天”奇迹。最近在社会上受到热议和欢迎的广播剧《问天》,就用声音演播的艺术形式,立体地讲述了中国航天员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神奇中国故事。新中国从来就不乏神奇的中国故事,对于我们的艺术家来说,最重要的是用自己的慧眼去发现生活中神奇的中国故事,然后用高超的艺术技巧将一个个神奇的中国故事搬上艺术舞台。

  当剧中第三次执行飞行任务、年近六旬的航天员谢国胜在太空中与地面对话时,他向全人类展示了他(或许是最后一次)飞上太空随身携带的两张照片:一张是航天大队战友的合影,一张是和家人的合影,这是全剧中一个非常动人的艺术瞬间。航天员要把荣耀与所有战友共享,同时又要让人们意识到,那遨游太空的英雄其实也惦念着生命中最重要的家人。这一瞬间因为人性人情的注入,使得神圣的历史时刻也变得亲切可感,全剧的主旨由此得以升华。鲁迅先生有诗句云:“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只有刻画出有血有肉、有理想有挣扎、有喜怒哀乐的新时代英雄人物形象,我们的主旋律作品才能深入人心,才能在弘扬正能量的同时散发出无比强大的艺术魅力。

  一张航天大队战友的合影,凝聚着这个光荣的战斗集体所有的拼搏、血泪和汗水。《问天》讲述了航天员从地面到太空要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极度失重状态下,人的身体已被扭曲变形,心肺功能受到极大挑战。剧中航天员在训练时,低沉急促的喘息声和机器运转的轰响混合在一起,冲击着听众的耳膜,有着极为强烈的“在场感”。听众仿佛置身于高速运转的大型实验设备仓里,与航天员一同靠强大的意志力维持着身体状态的平衡。对于航天员而言,这一切都要重复成百上千次。极寒状态下的生存挑战训练不断上演,凛冽寒风中,航天员只能睡在自己挖的雪洞里,身体发烧时瑟瑟发抖的虚弱声音和耳边呼啸的风声形成鲜明的对比,人的精神在冰天雪地里有如一束微茫的火光。所以当孩子们看到训练过程中航天员脸部扭曲变形的样子时,忍不住哇哇大哭起来。孩童纯真的心还不能理解这一切,她们只能心疼自己的爸爸,而无法想象爸爸们在工作中要承受无比艰苦的考验。“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航天员所承受的所有压力与痛苦,最终换来的是祖国航天事业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然而《问天》中更让人动容的是,除了飞上太空的航天英雄之外,还有坚持了十几年刻苦训练,却一次次在最后时刻因为一些客观条件和偶然因素,与主飞任务失之交臂的备飞航天员,他们也是航天英雄中光荣的一员。剧中的航天员岳明,是一名有着极高的身体天赋,训练成绩也始终名列前茅的航天员。性格阳光幽默的他,是剧中最活泼的元素,在全剧主体高昂庄重的基调下,这个人物的设置为整部剧提供了不少轻松诙谐的段落。极寒生存训练时,正在发着烧的他还是跟战友谢国胜开起了玩笑,要吃他的“学费”;神舟五号、神舟六号他都没能参加最后的飞行任务,他却勇于调侃自己“七号”还是飞不了,因为“今天是八号(日期)了”……岳明这一航天英雄形象无疑是整部剧中塑造得最为生动、最为立体的人物,所以受到了听众的热烈欢迎,引发了听众的强烈共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的集合,每个人都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都有内心的冲突和忧伤。”岳明就是这样一位有着丰富的内心故事的航天英雄形象,他的坚持拼搏、永不言弃,他的失落委屈、迷茫纠结,都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理应具备的构成要素。《问天》所要向听众传达的是这样一种哲理:“成功”未必是一定要站在聚光灯下享受荣耀,奋斗的过程、坚定的初心,一样是不悔且不朽的!

  如果说航天英雄是时代闪耀的群星,那么航天团队的家人则是航天事业背后默默无闻的英雄。这就是谢国胜要将家人合影带到太空的原因。剧中两位航天员主人公的家人也给听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多次执行飞行任务的谢国胜,每次回到家,妻女三餐都要配合他的训练饮食,女儿天天因为年纪小,会有几句抱怨,但爸爸耐心的解释,以及一家人欢乐和谐、互相体谅的氛围所带给女儿的欢乐,很快就化解了天天心中的不快。剧中的天天还可以调侃爸爸妈妈“牛郎织女”一样的生活模式,足以见出一家人轻松愉快的亲情关系。正是在这种充满“松弛感”的家庭氛围中,女儿发展了自己的爱好,并没有如剧中记者发问所引导的那样,也要投身于航天事业,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成为了一名画家。和谐美好的家庭生活,是航天员能够飞天的重要精神屏障。当谢国胜在太空接受采访时,他说自己此时最想念的是家乡的一碗牛杂面。这时,剧中的记者柔声问道:“您是不是想家了?”之后是短暂的留白。这里的“留白”处理得非常巧妙,拉近了太空与地面的距离,也让听众此刻沉静下来,回味着航天英雄的人情温度。

  关于航天员家庭生活的描绘,除了给剧目增添温馨的色彩之外,还有另一层重要的叙事功能,这就是构建了祖国航天精神的代际传承。中国精神的传承一直是中国当代文艺不断探讨的主题,如老少皆知的《红灯记》就讲述了革命战争年代里“红灯”精神的传承与接力。航天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精神的重要载体,应该如何将它一代代传递下去,将祖国伟大的航天事业一代代弘扬下去,《问天》中用一段动人的父女情很好地诠释了这一新时代重大主题。一直未能最终实现飞天梦想的备飞航天员岳明,在剧中曾遭遇过一次父女关系的“至暗时刻”。当听到爸爸第二次选拔还是未能入选,尤其是得知同学天天的爸爸谢国胜成功飞天,岳明的女儿小辰心中感到非常难过。她不解地责问爸爸,“你为什么老是不能飞?”无忌的童言刺伤了岳明的自尊心,这使得一向活泼开朗的岳明黯然神伤,乃至伤心痛哭。但岳明决不放弃自己的航天梦,依然十几年如一日地刻苦训练。终于等到女儿长大后,女儿也发自内心地选择了航天专业学习并一直攻读到博士,入选了航天员训练队。这时女儿小辰才真的理解了爸爸,航天员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里没有个人英雄主义,而是一种集体的责任和荣耀。最后一次岳明还是没能入选飞行计划,但女儿来信安慰了他。在女儿的信中,我们读到了父亲对她人生选择的影响,父亲一生身体力行的坚持,就是对女儿最好的教育。这对父女“和解”的基础,就是两代人对祖国航天精神的深刻理解与认同。

  广播剧在新中国文艺发展史上有过令人难忘的成就。一代代广播剧艺术工作者用声音的艺术凝聚了一代代中国人共同的文化记忆和情感记忆。广播剧《问天》充分结合了纪实性与文学性,运用出色的演播和制作技术,为听众带来了震撼而又温暖的审美体验。“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殷切嘱托。我们今天该如何重新理解“英雄”与“成功”,该如何重新思考人生选择与挫折教育,《问天》中都提供了意味深长的精神解答。

  (作者系武汉大学教授、湖北省文联副主席、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