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北京人艺新一代的喜剧之路
——观北京人艺话剧《悭吝人》
栏目:新作快议
作者:李一赓  来源:中国艺术报

  没有开场钟声,没有熄灭场灯,演员们与几名姗姗来迟的观众一起从观众入口鱼贯而入。三两句台词后,舞台上迅速建立起了后台的众生相,一出“戏中戏”的《悭吝人》拉开了序幕。这部由法国17世纪剧作家莫里哀创作的古典主义喜剧,作为舞台剧中的经典之作,在世界各地被无数次地创演着。而这次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所带来的新版《悭吝人》,以一种近乎全胜的姿态,向观众们展现着北京人艺新一代戏剧人突飞猛进的成长。

  《悭吝人》所讲述的故事并不复杂:吝啬至极的放贷人阿巴贡为了一己私欲,妄图干涉自己儿女的婚姻大事;在一系列的误会与算计之后,儿女们都获得了各自的幸福,而阿巴贡却依然困扰在金钱的欲望中无法自拔。笔者初见北京人艺这一版《悭吝人》的宣传时,对演员的妆造有了初步印象,窃以为是一次比较中规中矩,甚至原汁原味的创排。但在欣赏完整部剧作之后,不难发现导演林丛、杨佳音的二度创作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在保持《悭吝人》原版故事不变的情况下,用“戏中戏”的方式,塑造了一个靠排演《悭吝人》为生的剧团,其中的剧团团长也是阿巴贡的扮演者,就是一个对演员们相当吝啬的剥削者形象。整部作品“戏中戏”的安排贯穿始终,所有演员基本上都秉持着不同程度的间离表演,不仅通过台词,更通过喜剧桥段的反复运用,给观众带来相当满足的喜剧体验。除此之外,这次《悭吝人》的表现手法上,运用了不少中国曲艺元素。例如阿巴贡父子让大厨传话的桥段,大厨在父子二人的矛盾之间“和稀泥”,颇有传统相声《扒马褂》中的影子,类似的表现手法在舞台上层出不穷。

  对于一个剧院来说,演员从来都是重中之重。北京人艺素来以优秀演员为观众们所津津乐道。观众们在台下看的就是“角儿”,再好的编、导、服、化、道,没有演员当时、当下的呈现,那也只能黯然失色。此次《悭吝人》的演出中,阿巴贡的扮演者傅迦,给笔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傅迦在北京人艺不少的剧中都饰演了相对重要的配角,其中多以喜剧角色见长,作用类似戏曲中的“丑”,也在一次次的精湛表演中给人留下了“硬里子”的印象。而此次在《悭吝人》中的表演,傅迦将自身深厚的喜剧表演功力展现得淋漓尽致。除了形象、台词处理颇具喜剧感染力之外,傅迦在表演上的松弛感让他把角色塑造得更加饱满、自然。《悭吝人》本是一部现实题材的喜剧,但间离的表现手法和一些夸张的服、化、道手段的运用,让舞台呈现方面出现了不少“躁动”的元素。而傅迦作为主演,并没有将自己的表演继续夸张,而是“收敛”地控制着自己的语速和动作,佐以适当的语音语调,让所有的“躁动”都落了地:每当傅迦饰演的阿巴贡开始思念自己的一万枚金币,作为观众的笔者都能深切感受到这个老头儿确实没有被亲情与爱情冲昏头脑,我行我素地秉持着自己一毛不拔的原则。这样成功的角色塑造,赢得了台下观众的叫好与掌声。在欣赏完傅迦如此精湛的演出后,深感北京人艺又多了一位喜剧表演的中坚力量。傅迦用自己的表演完成了从“硬里子”到“角儿”的蜕变,至少在喜剧人物的塑造上,傅迦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表演之路。

  一直以来,北京人艺坚持排演中外经典剧目。相比于其他作品来说,本次创排的《悭吝人》在北京人艺的作品中颇有“离经叛道”之姿。这“离经叛道”并无贬义,从台下观众们热烈的反响可以看出,这样的《悭吝人》更加适合当下的舞台剧观众的审美需求——经典故事、现代语汇、现实题材、超现实手法,在当下信息爆炸、娱乐丛生的时代,走出属于北京人艺新一代创作团队的喜剧之路。一代舞台服务一代观众,期待北京人艺在未来的创作中,能涌现出更多《悭吝人》这样的优秀作品,无愧于新时代的观众,也无愧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这块金字招牌。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