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爱乐厅焕新重启,
探索形成以指挥为中心的歌剧孵化模式
栏目:现场
作者:王钰  来源:中国艺术报

郑小瑛为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启新音乐会导赏

  4月19日,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在厦门市思明区文园路67-1号举行了隆重而简朴的“爱乐厅启新音乐会”。世界著名钢琴演奏家殷承宗,厦门市政协主席魏克良,厦门市委副书记李辉跃,厦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子东,欧阳丽娟、黄碧珊、陈秀新、苏旋、阙全安等厦门市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赵琳宇、李聚聪、洪碧玲、徐模、封斌林、林树春等嘉宾与广大爱乐者共同见证了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爱乐厅的启新时刻。

  本场音乐会由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艺术总监郑小瑛导赏,邀请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章亚伦、吴晓路、孙砾、杨小勇、李爽、李鳌以及青年歌剧演员郭伟、刘晓骅、冯硕、刘胤隆,厦门歌剧爱乐合唱团、厦门歌剧爱乐钢琴五重奏,共同献上一场以合唱、室内乐和歌剧选段为主要表演形式的音乐会。《合唱套曲》(根据李叔同“学堂乐歌”改编)、《阿拉贡舞曲》(歌剧《卡门》第四幕间奏曲)、歌剧《紫藤花》《茶花女》《阿依古丽》《护花神》《帕老爷的婚事》《费加罗的婚姻》《弄臣》选段依次精彩上演。这些受到观众喜爱的耳熟能详的歌剧选段,不仅是“洋戏中唱”的累累硕果、诠释了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让歌剧贴近大众、让大众走进歌剧”的目标,也孕育形成了与国际接轨的以指挥为中心的歌剧孵化模式。音乐会上, 95岁高龄的郑小瑛依旧神采奕奕,她深情回忆了爱乐厅的音乐往事,收获了全场观众满满的祝福和持久的掌声。

  文园路67-1号:由“爱乐岛·音乐厅”到“歌剧中心·爱乐厅”

  爱乐厅的声学音响堪称一流,它凝聚了美籍华人指挥家董麟对祖国交响乐事业的关注情怀。在音乐厅筹备之初,董麟先生无偿地提供了美国著名的“大提顿音乐厅”的最佳建筑与声学图纸,与郑小瑛共同商议,具体指导了爱乐厅里杉木墙壁和地板的木质、舞台的格局、墙壁的弯度和挡音吊板的位置,体现了一位海外华人音乐家心系祖国的深刻情谊。郑小瑛说:“这座音乐厅音响效果很好,形式上简朴大方、具有艺术气息,所有来这里的音乐家都很喜欢。董麟先生不仅帮我们设计装修了这样一个好的音乐厅,同时也介绍了很好的音乐家来跟我们合作,提升乐团的演奏水平,我们结下了很深厚的友谊。”

  文园路67-1号,原名“爱乐岛·音乐厅”,是厦门爱乐乐团2002年至2021年期间常驻的排练和演出场所,见证了厦门市交响乐和歌剧艺术的成长与壮大。郑小瑛回忆道:“2002年有一件很大的事情。由于殷承宗的国际影响,争取到了第四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青少年音乐比赛在厦门举办。爱乐厅是参加这次比赛的60多位中外选手40多部协奏曲的训练营。杨晓宇、张昊辰等都是在这一届比赛中脱颖而出,走上了世界最好的青少年音乐比赛领奖台。”

  作为我国第一个成功实践交响乐团民办公助改革道路的出发地,厦门爱乐乐团在这里为市民上演了带讲解的中外经典交响乐1000余场,被厦门市民推选为十张城市名片之一。“同时我们也得到了一部非常好的表现客家人奋斗精神、开拓精神的原创交响诗篇《土楼回响》。我们在这座厅里锤炼这部作品,之后送去评奖,得到了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交响乐作品比赛)的唯一金奖。”回忆起《土楼回响》在国内外获得的良好反响,身为客家人的郑小瑛颇为欣慰。

  2022年,在厦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正式注册成立,成为全国第一家民办非营利的能够独立完成歌剧制作的歌剧人才机构,也成功争取到文园路67-1号作为常驻办公地点。经过一年多的修缮加固工程和试运行,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正式入驻文园路67-1号,命名为“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爱乐厅”。

  从“一座有交响乐的城市”到“一座有歌剧的城市”

  郑小瑛1998年从北京只身来到厦门,在担任厦门爱乐乐团创团艺术总监的15年期间,郑小瑛共指挥了611场音乐会,成就了乐团在艺术上的成长,也培养了厦门市最早的一批交响乐观众,陪伴着厦门成为“一座有交响乐的城市”。

  2010年,郑小瑛组建了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得到了企业家李德文先生的大力支持,在初创期即取得了非凡成绩。2011年,由旅欧桂冠指挥家王进客串导演,联袂歌剧中心及厦门爱乐乐团,首次推出《茶花女》(中文版)。至此,厦门开始成为拥有自制西方经典歌剧的城市。2012年,歌剧中心邀请著名歌剧导演李稻川联袂制作“人民音乐家”施光南的歌剧遗作《紫藤花》,荣登国家大剧院小剧场,引起了业界广泛的关注;12月,歌剧中心携《紫藤花》及《茶花女》(中文版)两部歌剧参加了由原文化部举办的首届中国歌剧节,获得了4个国家级奖项。同年,歌剧中心联袂歌剧导演李卫制作了多尼采蒂的喜歌剧《帕老爷的婚事》(中文版)。2013年,歌剧中心与厦门爱乐乐团联手,成功孵化了由徐庆东编剧、黄安伦作曲的大歌剧《岳飞》。2014年,歌剧中心在厦门工学院支持下制作了雷哈尔的《快乐的寡妇》(中文版)。

  2015年至2022年间,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因资金遇困,进入事业发展低迷期。仅几人的中心团队凭一腔热爱开始自力更生奋斗史——举办歌剧主题的公益性讲座,开展“让耳朵更聪明”“郑氏指挥法基础”等课程。当时歌剧中心排练场地经常辗转于公交停车场、琴行、运动馆等地。这一时期,歌剧中心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以极低的成本培训了多期歌剧表演的专业人才,甚至推出了几场简约制作的表演音乐会。

  2022年1月,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正式注册为民办非企业法人单位的艺术团体,涅槃重生后更加坚定地服务于厦门市文化发展战略,致力于经典民族歌剧的推广、世界经典歌剧的“洋戏中唱”。歌剧中心在厦门市文化艺术专项发展基金等助力下,每年向社会推出2至3部中外经典歌剧以及一系列公益性音乐会和人才培养活动:2022年,重排、上演了歌剧《茶花女》(中文版)、《紫藤花》《快乐寡妇》(中文版)等原有剧目;2023年,精心整理策划了《阿依古丽》《草原之歌》《护花神》 3部民族歌剧精粹表演音乐会,并重新制作了歌剧《帕老爷的婚事》(中文版),全新制作了歌剧《弄臣》(中文版);2024年,即将推出全新制作的歌剧《费加罗的婚姻》(中文版)和《托斯卡》(中文版)。

  与国际接轨,探索形成以指挥为中心的歌剧孵化模式

  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继承发扬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歌剧院老一代歌剧人留下的丰厚遗产,是一份历史担当,更是一件利国利民的文化大事。自组建以来,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探索运行了一套科学、高效与国际接轨的歌剧制作模式——并不拥有常设的演员、乐团、合唱团、舞台工作队等表演团体,而是以指挥为中心、多种业务骨干密切协作、由必要的行政团队保障完成全歌剧流程制作。从前期剧本乐谱准备到邀请歌剧演员、乐团、合唱队、导演及舞美团队,从指挥的音乐作业再到导演的排戏,按照创意进行舞美设计、舞台合成,直至演出,乃至前后期的宣传推广,整个制作流程完整高效,值得借鉴推广。

  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以厦门为根据地,为国家培养、锻炼了大量歌剧人才,也使得厦门具备了本土排练和制作歌剧的真正实力,同时能够吸引国内国际尖端音乐人才到厦门交流以及举办更高层次的音乐类赛事,对于提升厦门整体文化水平意义深远。据介绍,厦门将成为2026年第六届中国歌剧节举办城市。

  郑小瑛表示,接下来歌剧中心将继续致力于中国歌剧的孵化,以及西方歌剧的“洋戏中唱”。她认为,当代中国歌剧人的一个历史任务是怎样“洋为中用”,用西洋歌剧的方法唱好中文,这应该作为一门学问来做好研究。有了爱乐厅这样一个地方,希望能够为厦门的歌剧事业再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