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面对面”到“屏对屏”,
民间文艺大有可为
作者:杨尚志  来源:中国艺术报

  近日,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自今年1月以来,马面裙等汉服品类成交额已同比增长超300%。某短视频社交平台上,带有“‘新中式’穿搭”话题的视频播放量也已超106亿。其实,不只是作为“国潮”代表的汉服,越来越多类型的民间文艺形式通过社交媒体实现“破圈”传播,不仅扩大了自身的影响力,也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爱上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民间文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灿烂辉煌的重要标识。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民间文艺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一方面,通过互联网平台,尤其是短视频社交平台,民间文艺实现了从“面对面”到“屏对屏”的转变,“面对面”的传受关系为“一对一”或“一对多”,而“屏对屏”的传受关系则为“多对多”,这无疑扩大了民间文艺传播的广度和影响力;另一方面,社交媒体上传播主体的多元性,也为民间文艺传播提供了更为多样化的形态,不同“主播”各显神通,不断通过自己的尝试为不同民间文艺形式找到各自的受众群体。也因此,在今天,民间文艺传播主体已逐步适应了社交媒体时代的传播路径和表达方式,积极“圈粉”年轻受众,为推动民间文艺的当代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

  不过,目前的民间文艺社交媒体传播还面临着不少挑战,如出现了内容同质化、创新力匮乏及视听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这些为人诟病的问题。社交媒体为民间文艺的传承和传播带来了机遇,我们也应直面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并积极探求破解之道。

  笔者认为,要利用好社交媒体助力民间文艺的保护传承,民间文艺传播主体要特别注重自身的品牌建设——作为传播主体的“主播”及其团队,要找准作为传播对象的民间文艺形式的特色和文化内涵,通过与其性质、特征相符的传播形式,生产更有吸引力的视听产品;同时,要开拓思路,利用创意打造契合于传播对象特征的视听符号,让民间文艺形式更有辨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