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产”民族歌剧《李清照》在京上演——
穿越古今遇知音,尽展唯美宋韵
栏目:现场
作者:张悦  来源:中国艺术报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穿越古今遇知音——3月20日至21日,由浙江音乐学院、浙江演艺集团(浙江歌舞剧院)联合创演的民族歌剧《李清照》在北京中央歌剧院上演。伴随着指挥家王燕的节奏,优美的旋律将人们的视线拉回到千年宋城——舞台光束下,只见剧中人物慢慢走来,李清照深情地抚着古琴,赵明诚、李格非、青梅、海棠、项羽、卖花郎众人相继向她靠近……李清照于梦中会见故人的场景呈现在眼前。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派词人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歌剧《李清照》共由四幕构成——第一幕“却把青梅嗅”着力描绘少女李清照从待字闺中的“却把青梅嗅”到芳心暗许的“知否知否”,从夫妻相思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到夫妻相隔的“人比黄花瘦”。第二幕“自是花中第一流”讲述了李清照和赵明诚的金石之情。二人因“金石”结缘,用“金石”牵绊,在丈夫赵明诚外任做官、夫妻分离之时,一首《金石之约》约定了二人《金石录》相随相依、永不抛弃。第三幕“不肯过江东”中,风云突变、宋室南迁、金兵南侵、赵明诚弃城而逃。中年的李清照留下千古绝唱“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悲怆情怀,将全剧推向高潮。第四幕讲述了李清照晚年独居江南,留下“江山留与后人愁”的通透心境。在梦中,李清照与故人相见,结束了她这跌宕起伏的一生。

  《李清照》是一部以民族歌剧形式为基础,结合中西方的音乐艺术和戏剧表演方式,融合了多种艺术表现手段的艺术作品,旨在通过音乐、歌唱、戏剧表演等艺术形式,全面展现李清照的人生经历、文学成就以及历史背景,让观众不仅欣赏到艺术的美感,更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邃和独特魅力。凄美的爱情故事、优雅的宋代诗词,民族歌剧《李清照》不仅是对一位著名历史人物的艺术再现,也是对宋韵文化的一次深入挖掘与展现,除了独特的创作角度,浓浓的宋韵也弥漫全剧。

  李清照的故事曾多次被搬上舞台,但用歌剧的形式重新塑造这样一个独特的李清照形象还是首次。在剧中,一级演员、歌唱家郑培钦塑造了从18岁到71岁的李清照。郑培钦表示,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少有的才女,歌剧中所体现的李清照的爱国思想,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而从历史的角度审视李清照的爱国情怀,则代表了中国广大古代妇女追求男女平等、关心国事、热爱祖国,让后人从中看到中国古代女性情感世界的另一面。

  作曲刁玉泉、翁持更为歌剧《李清照》创作音乐,通过歌词、旋律和音乐编配技巧的巧妙融合,让观众深深感受到李清照内心彷徨和悲苦的情感,达到了音乐和人物内心情感的美学统一。音乐在序曲、幕间及曲结尾处的轰鸣,让歌者的吟唱在道白处娓娓追随,古琴、琵琶、竹笛等特色民族乐器的特殊音色令人印象深刻。《终生憾》作为这部歌剧的核心咏叹调,其音乐形象意在传达李清照内心深处的哀怨和感慨,表现她对父女情、夫妻情、家国情等几个方面的叙述与感叹。整个曲子采用了缓慢的节奏,和时而柔和时而波澜壮阔的音乐旋律,让人不禁沉浸在悲伤的氛围中。

  编剧蒋巍、蔡福军选取了李清照青年、中年、晚年时期的重要事件,以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呈现出李清照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同时塑造了赵明诚、李格非等一批宋代文化名人的形象,以歌剧艺术反映历史人文风貌。以总导演李伯男、导演蒋新光为代表的主创团队,在舞台处处暗藏着美学巧思——道具和布景均拥有简约大气的线条;人物的影子通过灯光的投射打在白色的景片上,让舞台仿佛又开拓出新的“皮影戏”般的表演空间。舞美设计裘冰将雨幕和水池巧妙地融入该剧的舞台设计之中,与演员的表演紧密结合,极大地增强了剧情的艺术感染力。灯光设计周正平、祝世明、罗文强对灯光投影的处理——黑幕和雨幕的虚实变化,再现了李清照的传奇人生,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尤其在剧中,李清照与赵明诚嬉戏游玩的场景中,巧妙地使用灯光和投影,营造出一种沉浸式的感觉,使得观众好像置身于古代文人雅士的庭院之中。

  “这是一部富有宋韵文化,饱含诗情画意的原创作品;也是一部唯美极致,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精品力作。”2023年,民族歌剧《李清照》首次亮相第五届中国歌剧节,赢得专家学者们的好评。专家们认为,该剧导演的手法朴实,整体风格统一,全剧调度自然天成;舞美风格的展现,在舞台上是诗意的、写意的,整部戏大气简洁。此次复排,是主创团队根据专家学者们的建议,对该剧进行了进一步的全面提升,包括剧本完善、舞美设计、唱腔演绎等尽显宋韵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