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制片人瞄准国际舞台
推广拓展助力中国电影蜚声海外
栏目:新视线
作者:春生  来源:中国艺术报

电影《白塔之光》剧照

  国产电影在国际上叫得响的有哪些?也许大家熟知的还是《卧虎藏龙》或《霸王别姬》。近年来,一直都有不错的国产电影进军三大电影节。从柏林国际电影节到纽约电影节,再到中国大陆院线,《白塔之光》无疑是2023年华语电影最受瞩目的作品之一。作为这部影片的制片人,作为一名年轻的电影人,几年来,将作品推上国际舞台、让中国电影更好地被世界了解和认同,一直是徐佳含的理想。

  把中国故事翻译给国际电影节和海外观众

  《白塔之光》已是徐佳含与张律的第三次合作。几年来,徐佳含作为联合创始人、合伙人的公司午夜失焦影业也与诸多新导演一同打造过多部亮眼的长片处女作:《漫游》获得了第23届釜山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新浪潮”奖提名,并入围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论坛单元;《小伟》获得了第13届FIRST青年电影展评委会大奖,以7.8分的高口碑领跑2021年院线影片榜单。

  有人问徐佳含,为何对国际电影大舞台情有独钟?“2015年,我参加了美国学校的交换项目,到法国巴黎交流学习一年。受欧洲电影氛围的影响,我开始参加戛纳、柏林、威尼斯、釜山等海外知名电影节。”徐佳含一开始是以影迷的身份参加,再后来开始作为多家国内媒体的特邀记者在电影节一线进行采访报道,发表影评、电影创作者访谈。那两年里,频繁穿梭于欧洲各个电影节,作为影评人坐在台下,看着大银幕上“金熊奖”“金棕榈奖”的桂冠闪烁在每一部入围影片的片头。那时的她觉得,得到三大电影节的认可与欣赏就是做电影的动力。

  也是在电影节上,徐佳含结识了同样热爱电影的几位留学生。怀着对于电影共同的热爱,他们一同开设了名为“深焦DeepFocus”的媒体。在运营“深焦DeepFocus”的过程中,徐佳含与曹柳莺、赵晋作为核心成员,开始接触一些华语影片的海外推广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华语电影和团队对于参加海外电影节,以及影片海外发行方面有特别专业的需求,也是华语电影迈向国际大舞台的关键一步。”徐佳含说,团队对海外比较了解,这正是他们可以做的事。就这样,徐佳含的团队慢慢地从一个留学生的兴趣小组,向着成为电影工业一分子的目标去努力,以“午夜失焦影业”的名义正式进入电影产业。

  正如国内观众对于美国电影或者欧洲电影节会有一定的刻板印象一样,海外电影节对于华语影片的偏好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之前贾樟柯、王小帅的作品走出去了,海外对于华语片的认知,就可能还停留在写实主义阶段。而就城市生活、中产阶级和中年困境这类题材而言,《白塔之光》在华语电影史具有开创意义。“我要做的事情就像一个翻译,我要把中国正在发生的事情以及导演想讲的故事,翻译给国际电影节和海外观众。”徐佳含说。

  在艺术性与市场价值中寻找平衡点

  《白塔之光》在十几个电影节上斩获桂冠,证明了它在艺术上的价值,然而,从市场的角度来看,这样的一部电影未免太过隐晦、含蓄,似乎缺少吸引观众的噱头。“确实如此,所以一开始《白塔之光》的融资非常艰难。”徐佳含坦言,在艺术性与市场价值中寻找平衡点,是一个合格制片人的基本素养,尤其是想把作品推向国际舞台,更需要独特的眼光和寻找契合投资者的能力。“作为制片人,陪伴一部电影从梗概到上映,通常至少要一年半的时间。因此,对我来说,项目必须让人感到有激情、有动力。同时,一部电影如果想获得投资并在院线与观众见面,即便是小成本电影、艺术电影,也要在它们对应的市场具有竞争力。”徐佳含说。

  “拿这部影片的融资来说,一家体量不大的影视投资公司,因为喜欢这部电影的艺术表达所以选择加入。影片的成本单靠这家投资还不够,我也花了很多时间去和更多资方研究、讨论投资回收途径,争取满足各个投资方的诉求。”无论是《漫游》《漫长的告白》还是《白塔之光》,从柏林国际电影节、釜山国际电影节等国际知名电影展游历一圈,它们又回到国内视野,登上北京国际电影节、平遥电影展的舞台,之后再登上国内大银幕。对闯荡电影江湖的年轻人和默默耕耘的成熟电影创作者来说,这是一种宝贵的良性循环,做自己的电影、获取国际认可、再让这些电影去触达尽可能多的观众。“我对自己的定位,是要做有趣的电影,要助力更多中国电影走向世界舞台。其实所有的平台和机构都在寻找既有市场吸引力又有作者表达的影片,我相信这样的电影也会是未来观众期待看到的。”徐佳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