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
“残疾人”的“青春之歌”
——评广播剧《没有翅膀的飞翔》
栏目:品味
作者:李建华 李宗荟  来源:中国艺术报

  近期,由中国残联、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联合指导,湖北省文联、湖北省残联、恩施州委宣传部、巴东县委宣传部出品的三集广播剧《没有翅膀的飞翔》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记录中国》栏目播出。不久前,在三峡大学召开了该剧的学术研讨会。创作团队以“全国劳动模范”“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国好人”等荣誉获得者、巴东“无臂青年”陈兹方为原型,选题精当、细节感人、制作精良,使本剧成为高扬新时代主旋律、唱响乡村振兴和声的匠心之作。

  献给美丽乡村的时代颂歌

  《没有翅膀的飞翔》的故事取材于偏远的山区小县城巴东。主创团队多次深入巴东县的乡野田间感受与体验,与故事的原型人物交谈,采访农业互助商社,深入了解基层群众、普通村民充满热情的创业劳动。剧作展现了一派充满生机活力的时代图卷,也展现了在县领导、村干部的关怀帮助下,紧随互联网时代生产营销的丰富多彩的新农村生活。

  剧中以主人公在成长和创业中的命运遭际和正能量叙事,构建出乡村振兴的新时代语境。学生时代,陈智勇经历了从上学到辍学的艰难历程。小学刘校长说“这孩子有志,我一定接他入学”;初中覃校长在陈智勇为照顾伤病的阿妈,决定退学时,鼓励他“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创业的源头,来自于彭支书送来“县扶贫办分配的小羊羔”。他抓住时代风口走进电商行业后,事业起飞的转折点,得益于蹲点扶贫的张县长在宣传方式、销售方法上拨亮“指路的明灯”。全剧的最后,八百里巴东从“陈智勇商社,到王智勇、刘智勇铺子”,从“一个窗口走向了全中国甚至全世界”。

  刘校长、覃校长、彭支书、张县长如同各个阶段的助推器,他们的性格特点和人物面貌不尽相同,但在陈智勇的成长道路中有着重要意义。这些人物所共同形成的令人难以忘却的集体记忆,与新时代同频共振,围绕着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的巨大政策关怀与人文支持,形塑中国梦下当代中国精神的时代气质,用细腻温润的叙事节奏献出了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新山乡巨变的一曲由衷赞歌,构成《没有翅膀的飞翔》这部作品独特的社会透析力和艺术感染力。

  新时代“残疾人”新书写

  《没有翅膀的飞翔》以“共同缔造、乡村振兴”作为创作主题和精神内核,以本土化的现实主义题材和人物为创作源泉,直面“残疾人创业”这一特殊领域,讲述主人公陈智勇克服身体残疾,不屈不挠勇于拼搏,带动乡亲共同富裕的故事,成功塑造了以陈智勇为代表的“新农人”人物群像。

  传统影视文学作品中,一般把残疾人个体的自立自强、自我奋斗和“超越身体障碍”作为常见的表达框架,聚焦残疾人克服自身困难,实现情感成长和自我发现。而本剧的显著特点,是主人公陈智勇完成身份认同和自我超越的过程,表现为“自助”“他助”和“助人”的交织升华。作为一个出生即缺失双臂的残疾人,陈智勇“把脊梁挺直”的同时,心中始终燃烧着“我能帮上乡邻们”的熊熊火焰,涤荡着“我这辈子还能帮别人干点事,我就热血沸腾”的火热激情。剧中既有村支书、县干部对陈智勇的帮助和鼓励,实现“美好生活、共同缔造”的现实主义表达;又通过陈智勇反哺乡亲、共同富裕的情节书写,表现了新式农民高度的集体自觉。陈智勇这个插上隐形翅膀的新时代“残疾人”主人公形象,带领着全山乡三百多家农户“人人有事干,家家有钱赚”,更具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新农村“新农人”的深刻内涵,折射出社会层面的价值意旨。

  新农村“归乡者”形象塑造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乡土小说和影视作品中,纷繁复杂的归乡返乡人物,往往呈现为集体性的溃退、撕裂者的形象或对城市生活的反叛,他们的返乡回流行为在情节上多表现为城乡叙事结构中的二元对立与冲突,存在着巨大的城乡差异、物质差异和文化差异。《没有翅膀的飞翔》则为我们塑造了一种新农村“归来者”形象,以及他们所展现的新时代乡村的新生活、新面貌和新气象。

  广播剧的艺术性,往往表现在戏剧冲突的建构处理上。剧中以向荣荣为代表的“归乡者”,在“知晓了外面的世界”“见过大世面”之后,选择回乡创业,与杨立根一起,成为陈智勇的“左膀右臂”,共同“带领大家过上欣欣向荣的好日子”,在故事上构建了城市之于乡村的反哺关系,完成了新时代语境下城乡叙事结构的理性调整和秩序重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观众能体会到新时代的“归乡者”向荣荣们,作为新时代新农村人的幸福,充分感受到以她为代表的新农人,与新农村建设的激情相悦、命运相连。

  丰富的感染力和生动的音响画面

  《没有翅膀的飞翔》是一部“二十年磨一剑”的作品,剧本结构、作曲配乐、影像效果都经过层层打磨和精心制作。广播剧作为以声音为表现形式的艺术,赋予了听众足够的想象空间。通过对白、独白、旁白等语言艺术刻画人物,通过人物对话、配乐渲染推动剧情发展、塑造听觉形象。在故事中展现人物情感,将人物的精神世界和剧作的情感气氛传递给听众,达到闻其声如见其人的艺术效果。

  《没有翅膀的飞翔》剧中正是表现了真挚深沉的人物情感和火热生动的生活图景。剧中,通过演员的配音,传递出阿妈对智勇无私奉献的母子情,村民们仗义相助的朴素感情,向荣荣风雨同舟的爱情,陈立根从针锋相对到惺惺相惜的兄弟情,共同呈现出一幅立体的生动的生活图景。配音演员们对角色的把握和展现十分准确,运用富有质感的声音,细致地捕捉和诠释角色细微的情绪波动。根据故事情节发展的需求,避免过度夸张的演绎,始终保持纯粹自然的配音风格。同时,音效和背景音乐充满鄂西土家族的风格特点,凸显剧本的叙事环境和叙事艺术,精心搭建出一幕幕恍若眼前、栩栩如生的场景。全剧节奏张弛有度、刚柔并济,不仅有效传达了浓郁的乡野生活气息,而且由人物成长、情节冲突、情感发展,叠加出一个别致的声音世界,营造出一个充满广播剧魅力的声音舞台,展示了可信、可爱、可敬的新时代新农村生活景象。

  广播剧《没有翅膀的飞翔》以小人物抒写大情怀,用小山村映照大时代,以生动鲜活的制作风格,自然质朴的声音塑造,紧扣现实的主题构思,立足新发展阶段,围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称得上是从文化扶贫视角切入乡村振兴题材的优秀之作、广播剧助力脱贫攻坚的典范之作。

  (李建华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原副主席,李宗荟系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