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推优活动评选出35件优秀作品,其中6件侧重理论类。这部分作品与其他作品的区别在于,它们不完全是对文艺作品的阐释和评价,而是或属于美学和文艺批评的纯理论建树,或是对文艺评论本身出现的前沿问题的探讨。这类作品在进入本届推优复评的517件作品中共有31件,整体上呈现出底蕴深厚、站位高远、立足前沿等特点。我们从中可以清晰地发现,这种纯理论、或侧重于对评论自身的理论和方法问题进行探讨的文章,在文艺评论中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在本届推优的评选和发布典礼中,有些著作注重从“史”的角度对理论问题进行梳理。比如,张颖的著作《17—19世纪法国美学主潮》在“文明互鉴”背景下,通过深入细致地解读和译介大量一手文献,梳理出围绕“西方社会世俗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古今之变”展开的、以古典主义为主脉的三百年法国美学史。这项艰辛而浩繁的工作,在为中华现代美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参照的同时,也为中国现代文艺批评自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方法论的建构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与此同类的,还有入围作品中的另一部中国传统艺术史论著作——李浩然的《心鉴秋月:米芾的艺术史微观叙事》,对宋代米芾的艺术史微观叙事的深入研究与论述,对艺术史研究、艺术批评与写作具有重要启示。
在本届推优的入围作品中,对新兴数字媒介在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中的作用,是文艺评论家们不约而同的关注点,也是当前文艺评论的前沿问题。如优秀短评《以中华文化内涵塑造“数字人”形象》《“云演艺”:新业态与新价值》、优秀长评《互文本与作家选择——〈创业史〉与影、剧〈柳青〉的“现实主义胜利”》《作为舆论的短视频:影像表达、功能属性与风险争议》,入围的著作《编码日常:大众软件批判》、长评《数字亚文化的建构及其价值——对虚拟偶像景观的考察》、短评《网文研究:代际更迭与理论重构》《自媒体时代,警惕艺术欣赏被“带歪”》《短视频平台助力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等,均聚焦新兴数字媒介对文艺创作及文艺评论的冲击与重塑问题。文艺评论的媒介化转向,是本世纪以来才出现的新问题。围绕这一问题展开探讨,反映出评论家们对文艺前沿问题的敏感度和探索精神。
中国文艺评论自主体系建设,是理论类作品的又一聚焦点。优秀短评《中国式文艺评论高质量发展刍议》,入围的短评《创新发展新时代中国文艺话语的路径》、长评《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构建新时代文艺话语体系》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批评》等,都从不同角度思考新时代中国文艺评论自主体系建设问题。
这类作品直面中国文艺评论自身建构这一紧迫问题,在评论类型和属性上,属于关于评论的评论。这一组“元评论”,不仅提出了文艺评论家们对当前中国文艺评论自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构的见解,而且反映出了评论家们对中国文艺评论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和历史担当。
文艺评论在本质上是一种在对文艺实践的阐释和评判基础上的学术建构行为。思想理论是这种建构行为的根。没有思想理论根基的文艺评论大多是肤浅的。当然,任何关于文艺的思想理论都源于对文艺实践的阐释与评判,反过来又要以此去阐释和评判新的文艺实践,再形成新的思想理论。如此循环往复,便推动了文艺的整体发展。
文艺评论家们对思想理论的探究与著述,表现出了如啄木鸟般的执着与坚韧精神,也契合了“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推优的本意。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理论委员会副主任,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