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长城之歌》海报
长城,流淌在崇山峻岭之巅,澎湃在北方大地之上。作为中国人的集体记忆,长城这一醒目的文化符号出现在诸多纪实影像中。新春佳节期间,2月11日至16日,纪录片《长城之歌》一经在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播出,便收获海内外观众的诸多点赞。
纪录片要描绘长城这一经典意象,如何做到不落窠臼?其播出又将引发何种影响?事实上,与以往以“长城”为主题的纪录片相比,纪录片《长城之歌》在内容立意、叙事手段、影像表达、技术突破等方面颇具新意,从“奇迹”“生存”“秩序”“融合”“脊梁”“永续”6个主题入手,以当代视角重新观照长城,生动呈现长城自建造2000多年来的人类奇迹何以诞生、何以延续,深入挖掘长城在“何以中国”“何以中华文明”的塑造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新的时代、新的征程,筑造新的长城。贯穿《长城之歌》全片的是万里长城这一文化符号,其背后的中华文化历史源流、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传承,以及新时代正在发展和变化中的中国,是当今国内外观众感兴趣的内容。该片透过万里长城沿线的城市、关隘、乡村,讲述着中国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新变化,奏响一曲民族复兴、国家强盛和人民幸福的旋律。
如今,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是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中国贡献的体现,也将形成新时代中国一种全新的跨地域发展模式。激活长城沿线的各种资源,将对中国建设文化强国产生重要而长远的影响。
记录时代变化,描摹中华情感
记录正在变化中的中国、正在进步中的中国,是当代纪录片创作的重要职责。当下所有纪实影像面临的一大挑战在于,如何用创新叙事方式记录真实而鼓舞人心的新时代中国,让观众看到一个发展和变化中的中国。
一方面,纪录片《长城之歌》回溯历史,挖掘了长城的“前世今生”。该片以6集篇幅,全方位呈现长城的建造、边疆戍守的细节、农耕文明交错带的来源、“家天下”的思想传承、各地域文明之间的融合交流等内容,让观众认识到长城代代建造的不易、中华民族坚定成长的决心等主题。
另一方面,纪录片《长城之歌》立足当下,展现了长城的时代力量。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化,象征中华文明的长城被赋予新的意义,人们对其的情感也愈加丰富,因此纪录片所呈现与讲述的长城的时代意义更加让人触动。尤其是长城伴随着新中国不断成长壮大,其蕴含的民族精神、爱国精神、时代精神,也更加坚实丰富、熠熠生辉。
此外,中国将通过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保护、延续长城这项伟大的人类奇迹、这份珍贵的世界遗产。《长城之歌》在对长城进行历史溯源之外,更表现了数字化修缮与保护长城的过程,并描摹记录了长城之于沿线区域的经济意义。例如,文旅产业成为城墙脚下李二口村脱贫和振兴的突破口;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为长城文物和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开辟新的观览空间;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在精神能量之外更是经济的能量,成为群众的“致富线”。
建构家国情怀,彰显文化自信
长城,以顽强和不屈彰显着中华民族的铮铮铁骨,以砖石之躯涅槃成为民族精神的图腾,也成为人类发展的奇迹。那么,纪录片如何向观众精确地描绘长城这一深沉的、持久的精神力量?如何以影像来彰显长城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对提振中华文化自信的作用?
《长城之歌》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讲述他们对长城真实历史的考证以及各类细节的理解,借此增加纪实影像的权威性、鲜活性。据了解,该片共采访了国内外60余位涉及中华文明史、长城史、民族史、社会学、历史地理学、军事、党史、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国际知名汉学家、历史学家,对长城价值的解读具有权威性和思想性。
长城,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窗口,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标志。国际视角的加入,让该片纪实影像的内容更为丰满、更有说服力。《长城之歌》引入多位享誉国际的权威专家学者关于长城的深刻思考和新颖观点,赋予本片国际视野和全球视角,也体现了纪录片创作对“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不懈追求。
观照古今中外,长城在中华文明、人类文明上留下了璀璨的印记。历经多个时代的不懈建造,是中华民族坚定保卫家园的决心;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则打开了世界了解中华文明的窗口。2022年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长城脚下办冬奥、冬奥赛场看长城”,展现了世界看中国、中国欢迎世界目光的大气与自信。《长城之歌》向海内外观众揭示,对于中华民族而言,万里长城从来都不是一道单薄的防御墙体,它象征着团结统一、众志成城的爱国精神,坚韧不屈、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以及守望和平、开放包容的时代精神。
创新影像表达,展现中华之美
长城内外,风光无限。纪录片如何在影像上传递长城景观的中华之美?如何表现长城绵延万里的辽阔之感、塞外防线的苍茫意境?在清晨、黄昏、夜晚,长城将呈现何种不同的景象?从居庸关到山海关、玉门关,不同城市段的长城周边景色有何差异?
在这方面,《长城之歌》下足了功夫。观看该片时观众会发现,其中蕴含不少绝美的镜头,很多帧画面都堪当壁纸。观众可以看到马背上的游牧民族如何在广袤的草原前行,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丽,俯瞰雪后长城内外白茫茫一片的壮观。据了解,拍摄《长城之歌》时大量采用了航拍、延时、升格、水下、穿越机等各种特殊拍摄手段,由于前期调研充分,拍摄期间捕捉到了许多长城的绮丽景致,抢救性记录了长城保存的现状。
除了长城本体,《长城之歌》还拍摄了20余个长城沿线各地博物馆里大量珍贵的文物。观众可从中发现,甘肃简牍博物馆悬泉置遗址出土的简牍,见证丝绸之路繁盛的景象;张家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铜坐龙的发掘,确定太子城是金代中晚期修建的一座行宫……珍贵文物的影像,以本真的样貌出现在观众面前,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此外,在强大的创作阵容加持之下,《长城之歌》吸纳了最新的权威研究成果。该片集结了《第三极》《互联网时代》《澳门二十年》《山海经奇》等多部央视精品纪录品的主创,创新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创新影像语言表达。除了纪实拍摄、风格化的动画之外,多媒体虚拟棚拍这一创新性影像语言的运用,在表现长城历史中“重要人物”“重要故事”“重大时刻”的历史场景和历史情境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营造出《长城之歌》影像上的独特审美品格。
值得一提的是,该片的配乐磅礴大气,追求史诗气质,以人们熟知的经典歌曲《长城谣》为基础,进行了多种风格和旋律的改编,以表现不同历史情境与叙事情绪,有效烘托和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作者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广播电视学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