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末四川戏剧文学在中国戏剧整合的趋势下反复探索与实践,最终完成了戏剧观念的变革和戏剧现代化的进程,以对个体的人的解放的高度关注以及多元化的叙事,受到全国戏剧界、文学界的普遍关注。这一时期涌现出大量的名家名作,魏明伦、徐棻、谭愫作为川剧领军人物,创作了《潘金莲》《死水微澜》(川剧版)《活捉》等优秀作品;查丽芳、李亭、金乃凡作为话剧代表剧作家,创作了《死水微澜》(话剧版)《船过三峡》《结伴同行》等四川当代话剧优秀作品。进入新世纪以来,老一辈剧作家持续发力、中青年剧作家大胆探索创新,他们共同推进着四川戏剧文学在继承中创新性发展。这一时期的四川戏剧文学整体表现出题材演绎的生活化、叙事结构的多元化、语言风格的民族化、原型塑造的经典化等倾向。
在题材的选取层面,以《牦牛革命》《我的两万个兄弟》《无处不青山》《最后的营救》《雾中灯塔》《黎明十二桥》为代表的革命题材剧,以《苏东坡》《梦回东坡》《落下闳》《卓文君》为代表的历史文人剧,以《医·生》《晴空万里》《苍穹之上》为代表的当代英模剧特别注意到革命叙事的人性视角与历史叙事的文化深度,以及人物的情感维度;以《浩然成昆》《金沙江上那座城》为代表的三线建设题材书写,以《云上的坝子》《天梯上的阿伊莫》为代表的脱贫攻坚题材书写和以《绝活》《最后一场封箱戏》《空门》为代表的戏曲传承题材书写,也都从不同的社会层面、以不同的叙事角度,勾勒出当今时代的社会动态和人物生活图景,体现出剧作家群体对现代人生存境遇的普遍关注。
在叙事结构的层面,整体趋势由“单线索情节”“单维度空间”向“多线索情节”“多维度空间”转变,以《我的两万个兄弟》《浩然成昆》为代表的宏大叙事作品,采用当代人的叙述视角并基于现代性的人文立场呈现革命历史,通过构建“演出”与“叙述”两重空间,实现对革命历史的“在场性”叙述;以《梦回东坡》《雾中灯塔》为代表的凸显人物精神作品,通过“梦”勾勒出双重空间,使人物穿梭于梦境与现实之间,以其深刻的哲思性和高度的文学性,描摹出人物的现实纠葛与精神世界。
在改编方面,无论是以《马前泼水》《王魁与桂英》为代表的戏曲改编,还是以《尘埃落定》《死水微澜》为代表的文学改编,均表现出经典的当代演绎,剧作家聚焦人的内在表达,为作品注入现代精神,凸显现代品格,更为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作品在表现形式上皆体现出对西方现代戏剧形式与中国传统戏曲表现手法的有机融合。在语言风格层面,以《成都家书》《梦回东坡》为代表的作品有意识融入四川方言和曲艺元素如金钱板、扬琴、盘子等,可谓“川味”十足,呈现出独特的地域风格。
综合来看,21世纪以来的四川戏剧文学创作在题材选取、叙述方式、语言表达和人物塑造等层面作出了不同程度的探索,既表现出对民间文化元素、戏曲表现形式主动借鉴的趋向,也表现出对现代审美理念和现代戏剧形态有意融入的趋势,既侧重文本内部的审美提升,也注重四川地域的书写,以现代语境与民族语汇表达的融合理念尝试在戏剧现代化和民族化的进程中持续奋进。
(作者系西华师范大学讲师、成都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栏目合办:中国艺术报社 成都市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