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音乐史的壮丽呈现
——“京韵悠长·国粹华章——京剧音乐二百年巡礼”音乐会侧记
由中国戏曲学院、国家大剧院、首都京胡艺术研究会主办的“京韵悠长·国粹华章——京剧音乐二百年巡礼”音乐会日前在国家大剧院上演。来自国家京剧院、北京京剧院、天津京剧院、天津市青年京剧团、上海京剧院、福建京剧院等12家京剧院团的近百位京剧名家与演奏名家集中亮相,老中青三代艺术家联袂演绎,上下两部四个篇章的宏篇格局,以纵横开阖的历史视野,展现了京剧音乐二百年传承有序、流派纷呈、经典潮涌、人才辈出的蔚然景象。
京剧音乐是京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京剧最具标志性的艺术特征。自1790年徽班进京以来,经历了孕育、诞生、成熟、发展诸阶段,形成了包容并蓄、诸腔并存的生动局面。追溯历史足迹,“京剧音乐二百年巡礼”在清代宫廷连台本戏《昭代箫韶》的唱腔中拉开帷幕。《昭代箫韶》曾于2013年被复原并搬上舞台,十年后的今天,观众再次得以欣赏到一百多年前宫廷演剧的气象:下场门分别叫做“谐音”“佾舞”,各有一人专司挑帘,掀挑的高度、力度、手法都有严格要求,十分讲究。以传统三大件为主体的五人乐队被安排到台中位置。这时期的京剧音乐行腔质朴淳厚、伴奏明快简约,给人一种从留声机中传出的声音错觉。
老、新“三鼎甲”时期,京剧音乐开流派唱腔之先河。此后,“前四大须生”“后四大须生”“四大名旦”“四小名旦”“花脸三杰”“小生三杰”等名家不断涌现,京剧流派层出不穷,延绵不绝。在音乐会第二篇章与第三篇章中,以行当为经,以流派为纬,将传统经典唱段分门别类逐一呈现。大部分流派传承至今已经有半个世纪之久,但流派之间不同的咬字发音、用嗓共鸣与美学追求依然鲜明可见。有源有流方为流派,这也恰恰说明,唱腔的多元与风格化发展是京剧艺术走向辉煌的重要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对现代题材创作的提倡,特别是1964年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的推动,京剧音乐在声腔、板式、唱腔与套式四个方面开展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音乐会第三篇章向观众所呈现的北京京剧团《芦荡火种》、云南京剧院《黛诺》、唐山京剧团《节振国》、青岛市京剧团和淄博市京剧团联合演出《红嫂》(后改名《红云岗》)唱段,正是对这次意义深远活动的致敬。数年后,京剧“样板戏”在此次观摩演出剧目的基础上打磨提升而成。《杜鹃山》《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红灯记》中一批脍炙人口的唱段在艺术家们精湛的演绎下,将观众的热情推向高潮。
新时期以来,京剧艺术迎来发展的新机遇。主题音乐贯穿的作曲手法被广泛运用在各类题材的剧目创作中,第四篇章中《大唐贵妃》 “梨花颂”、《党的女儿》“小小杜鹃花”,早已成为广为流传的主题曲调。国家京剧院新编红色革命题材《蝶恋花》《江姐》《风华正茂》和上海京剧院新编历史剧《大唐贵妃》等一众优秀作品都在此篇章精彩亮相。此外,根据《毛主席诗词》谱曲的《卜算子·咏梅》和为此次音乐会专题创作的《我是京剧人》,于京腔京韵之间尽显气韵磅礴之势。
如果说昆曲音乐皆因“折”而传,京剧音乐则因“派”而兴。流派对于京剧音乐而言,意义非比寻常。京剧的经典保留剧目几乎都是流派剧目,京剧耳熟能详的优美唱腔也几乎都是流派唱腔。
音乐会第二篇章以余叔岩为开端,老生、旦行、净行、小生、老旦五个行当的21段流派唱腔依次唱响。王佩瑜、谭孝曾、张建国、王艳、翟墨、杨赤、孟广禄、傅希如、杜镇杰、迟小秋、袁慧琴等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依次登台,不仅为观众构建出一幅丰富精彩的京剧声音景观,而且书写下当代生动鲜活的京剧唱腔百科全书。
行当划分是戏曲人物与角色处理的重要手段,其意义在于以脸谱化的造型形态和程式化的演唱表演,将人物按照性别、年龄、身份、性格等要素加以类型化塑造。如老生演唱以本嗓为主,注重以响亮的膛音塑造苍劲挺拔的男性形象。青衣发声强调真假声转换结合,以圆润明亮的头腔共鸣塑造端庄秀丽的中年女性形象。从谭鑫培开始,京剧表演者开始走向对人物形象更加精细、准确的刻画追求阶段,这个过程中,一些艺术悟性高的表演者开始更加关注自身声音条件,并与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之间进行最大限度的艺术关联,突出演唱的个人化特征与人物形象之间的对应关系,这是流派唱腔产生的艺术根源。经过百年历史的洗礼,优秀的流派唱腔被一代代京剧表演者学习、传承与发扬,时至今日依然散发出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新的时代气息。
作为京剧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器乐伴奏从传统的“三大件”到今天中西混编的乐队编制,在二百多年的时光里不断发展完善,勾画出一条清晰的京剧器乐发展道路。京剧传统器乐主要由京胡曲牌、吹管乐曲牌和锣鼓经三部分组成,进入20世纪,“海派”京剧开历史之先河,在伴奏中最早引入西洋乐队。至“样板戏”时期,中西混编的交响乐队编制与作曲配器技术走向成熟。此时,器乐对于京剧之意义,也从最初的托腔保调发展成为剧目音乐整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凸显器乐伴奏的重要意义,本次音乐会分别以吹管乐《将军令》和“京胡曲牌联奏”作为上、下两部的开场,取得先声夺人的声音效果。中间穿插京剧打击乐展示和根据传统曲牌《夜深沉》改编创作的《杜鹃山》“飞渡云堑”交响音乐,巧妙地将京剧器乐的传统与现代面貌进行了展示。燕守平、赵建华、王彩云等十余位琴师的演奏珠联璧合,堂皇的京胡与激烈的锣鼓令舞台熠熠生辉。
“戏以曲兴,戏以曲传”是中国戏曲的艺术特点,更是剧种发展的根本规律。回首京剧艺术走过的二百年历史,其中,音乐发展所呈现出的海纳百川之胸怀、薪火相传之精神与守正创新之追求,为京剧的魅力塑造和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历时一年半精心筹备的“京韵悠长·国粹华章——京剧音乐二百年巡礼”音乐会,将二百年宏阔的京剧音乐史浓缩于两场演出之中,阵容强大、经典荟萃,用音乐的形式书写京剧发展历史,以历史的视角展现京剧音乐面貌,既是宏大的京剧史册之艺术展示,更是生动的京剧音乐史的壮丽呈现。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戏曲音乐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