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青年都是电影观众的主体。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电影节、影展走进高校。作为一种集思想性、艺术性、教育性为一体的艺术形式,电影对青年的成长成才有着重要影响。高水平影展走进高校,是电影艺术与青年成长的“双向奔赴”,既为优秀影片搭建起宣传展示的平台,也探索出一条新时代大学生美育教育的实践路径,打造电影艺术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育人外延:高水平影展走进高校蔚成风气
近年来,电影艺术作为育人载体得到各界的关注和认同,电影美育、光影育人等概念逐渐得到认可并投入育人实践,各类影展越来越多走进高校、走近青年,开展电影展映、学术讲座、创作实践等,不断拓展高水平影展走进高校的育人外延。其功能与作用主要有:
以电影鉴赏赋能人才培养。优秀的电影蕴含德育、美育、智育等多种价值,各类影展综合考虑青年的实际需求和接受特点,通过电影展映与名师解读、专家导赏等相结合的形式,能够为青年提供高品质、有深度的电影鉴赏平台。如浙江大学·金鸡艺术电影节展映5部中外优秀影片并邀请专家做导赏,辅以主创交流,将电影作为育人的重要资源。
以创作实践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青年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力军,在新时代数字文化建设的新图景中,青年的情感认同转化为极具创意的文化作品,融合多元数字媒介,让文化“活起来”“火起来”。如广州大学生电影展设立“青创营”,邀请8所高校的青年创作团队,开展为期3天的创作训练营; IM两岸青年影展以扶持全球高校青年影视创作力量为目标,面向高校学生开设相关创作活动,为电影创作注入青年力量。
以影为媒联结青年友谊。优秀的电影可以打破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壁垒,成为文化传播的载体、文化联结的纽带。近年来,我国各地举办亚洲大学生电影展、海峡两岸青春影展暨看见集美青春电影展等,搭建不同国家、民族和各地青年开展影视教育和文化交流的平台,助力青年以影会友,创建青年文化交流的“朋友圈”。
价值意蕴:高水平影展走进高校的育人功能
推动美育教育。电影是视听艺术,通过镜头语言、色彩搭配、音乐音响等方式向观众传达审美情感和审美观念。高水平影展为大学生遴选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优秀电影作品,让大学生在快消费时代流行的“1分钟看完一部电影”的浮躁环境中剥离开来,获得沉浸式的电影作品鉴赏氛围。专家学者的导赏更帮助青年充分挖掘电影作品的美学和文化内涵,让大学生从专业视角理解电影作品的视听语言及其美学意蕴,从艺术作品鉴赏中提升艺术品位。
启发社会关怀。电影是社会的缩影,是时代的产物。优秀的电影往往扎根于现实生活、富有人文关怀和心灵启发等元素,彰显出电影作品的价值判断和艺术追求,引发青年对社会议题的关注和思考。青年作为尚未完全走进社会的群体,需要从优秀的电影作品中透视社会,了解更为广阔的现实生活,影展作为青年了解与交流社会议题的平台,能够激发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凝聚青年之力推动社会进步。
拓展国际视野。电影理论家让·爱泼斯坦认为“电影是一种世界性语言”,即它是一种“象形符号”式的国际语言。因此,要充分发挥电影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媒介的功能,使青年站在世界艺术发展的角度欣赏各国电影。同时,优秀的中外影片也能为青年理解全球人文历史、拓展国际视野提供生动教材。
强化实践能力。影视创作对创作者的综合能力有极高的要求,包括想象力、审美能力、感染力、共情力、协调统筹能力、合作意识、沟通表达能力等,还需要视频拍摄、剪辑、声音处理等专业实践技能。青年参与影视创作有利于青年走出自我空间,在实践锻炼中提升综合素质。
提供认识社会发展新视角。作为大众传媒的电影,与社会意识形态、经济、文化等都有着密切联系。电影展往往具有集聚影视产业要素、服务引领影视产业发展等功能。虽然高校影展并不具备这一功能定位,更偏重于文化传播和品牌打造,但是同样能为青年带来影视新现象、产业新热点、市场新动态等相关资讯,让青年通过影展和电影这一小切口中看到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及市场趋势。
现实路径:“以影育人”的高校影展实践机制
要进一步明晰高水平影展走进高校举办的特殊定位,放大电影的育人优势,拓展影展的组织形式,推动电影融入“大思政”育人格局。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发挥“学术+”优势,挖掘影视作品深刻内涵。影展走进高校,就成为一门育人“课程”。高校强大的师资力量为影展增加学理性、学术性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为大学生理解电影提供了多学科视角,不仅可以邀请传媒、影视相关专业教师阐释电影作品的美学意蕴,还可从哲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等角度对电影作品的主题表达、叙事手法等进行分析,甚至从航空航天、能源科技、机械工程等方面对电影作品进行更多视角探讨,推动影展与思政教育、美育、学科教育紧密联动。
深化“电影+”解读,让青年从电影产业发展中看懂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自电影诞生以来,电影行业不断发展变化,体现在观影方式、电影制作等各个方面,我国电影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过程,也折射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影展不应该只教会青年怎么看电影,更应为青年打开从电影产业发展看中国式现代化的窗口。通过与影视拍摄制作基地、电影博物馆等联动,以泛影视基地为载体构建育人共同体,能够让青年跳出电影看电影,从历史、产业、国际比较等角度分析理解“四个自信”。
探索“青年+”模式,以青年话语阐释电影文化内涵。影展走进高校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加强电影与青年的互动。在高校影展的策划过程中,应尽可能吸纳青年的意见、考虑青年的需求、融入青年元素、体现青年的主体作用,让青年或走到台前发声或扎根在幕后创作,以青年力量推动影视文化传播,以青年话语表达对电影的理解,引发更多青年思考探讨与青年发展有关的议题,以影展为契机思索自身肩负的责任与使命。
打造“影展+”生态,构建“以影育人”长效机制。从各地实践来看,每次高质量的影展走进高校都获得了大学生们的热烈反响和积极参与,可见高质量的影展走进高校既回应了青年群体旺盛的文化需求,也回应了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达到了电影文化传播的作用,实现了青年、片方、高校三方共赢。此外,要充分认识到文化育人是一个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过程,发挥高校影展以光影赋能青年可持续发展的作用,需要构建起长效联动合作机制,构建常态化、差异化、体系化的“影展+”生态,为大学生提供点面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光影育人”资源,让更多大学生享受到电影艺术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