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戏东望·2023全国话剧展演季戏剧高峰对话举办——
“洋为中用、古为今用”,
走好新时代戏剧艺术发展之路
栏目:本期视点
作者:赵志伟  来源:中国艺术报

  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北京市委宣传部指导,北京市文旅局、北京市东城区委和东城区政府、中央戏剧学院主办,北京市东城区委宣传部、东城区文旅局承办的大戏东望·2023全国话剧展演季高峰对话日前在京举行。十余位国内戏剧行业领军人物、资深专家,业界知名艺术家、管理者、媒体专家汇聚一堂,以“城市的戏剧景观”为主题,共同探讨戏剧行业发展与创新,探索戏剧与城市关系,共话戏剧繁荣发展。

  让“老”文化在新时代“新”起来

  在主旨发言中,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仲呈祥表示,北京市东城区和中央戏剧学院强强联合,是一次培育中国新时代戏剧高地的创新实践探索,要进一步发挥双方资源和人才优势,以开放的眼光吸纳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为我所用,走好中国新时代的戏剧艺术发展之路。

  中国儿艺院长、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客座教授冯俐以位于东城区的中国儿艺为例谈到,剧院成立67年来,始终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根铸魂、塑造民族未来为己任,向广大儿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年来,剧院通过《猫神在故宫》等儿童戏剧的创造性转化,让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传承创新《马兰花》《宝船》等剧院经典剧目,不断以新的舞台面貌更迭,展现生生不息的艺术生命力。”

  保利文化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波认为,戏剧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还为城市的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大戏东望·全国话剧展演季”作为“央地联动”的重要项目,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资源聚合、全域联动,加速“戏剧之城”建设发展,助力讲好中国故事、北京故事、东城故事。同时,通过联合创作一批艺术精品,积极助力社会美育普及推广等多种形式,让戏剧真正成为传承历史文化、推动文化创新的有力载体,助力“演艺之都”建设。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北京东城文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肖向荣表示,北京市东城区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在新时代背景下,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大力发挥“共创美学”的数字生产力,搭建更完善的文旅演艺政策体系,主动寻求创新转化的文旅演艺创作方法,拓展沉浸式文旅演艺的交互式体验模式,让这些“老”文化在新时代“新”起来,全方位切实推动数字文旅高质量发展。

  “一直以来,央华的每一部戏都坚守着人性价值,这是戏剧核心价值观所在。”北京央华时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艺术总监、导演王可然认为,“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用最好的手法表达中国文化,这才是文化自信。

  展现具有审美意义的新人、新事、新形象

  在“新时代中国故事的赓续与创新”圆桌对话环节,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北京剧协副主席宋宝珍认为,戏剧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有着极好的传播力和感染力。当下的戏剧创作需要有坚定的文化立场和独特的叙事视角。所谓独特的叙事视角,是指立足中华文化的土壤中,既要有较高的文化和政治站位,也要遵循戏剧创作的规律,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与事。

  “当下的戏剧创作一定要有整体性眼光,要有历史的视野和现实的关怀,心怀‘国之大者’,心怀民族和人民,善于发现故事,把握生活、把握时代。”在《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看来,戏剧工作者要充分了解历史、认识现实、熟悉生活、理解变化,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思考力,要善于抓取典型、把握细节、理清逻辑,提升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创作的水准,才能在舞台上展现出具有审美意义的新人、新事、新形象。

  国家大剧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张尧以国家大剧院16年来围绕演出经营、艺术创作、剧目制作、艺术普及、美育教育、艺术交流、剧院管理和院团建设等相关领域不断开展创新实践为例,介绍了独特的“国家大剧院运营管理模式”。“围绕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国家大剧院将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创新完善六个平台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用高水平、高质量、高标准的艺术精品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助力文化强国建设。”张尧说。

  近年来,北京人艺一级演员、北京市东城区剧协主席王斑主演了话剧《香山之夜》《万水朝东》,同时作为导演也排演了话剧《万水朝东》《黎明1949》等。他认为,赓续舞台表达一定离不开创新。作为创作者,要去了解历史背景、搜集相关知识,才能在演绎角色的时候更契合人物的形象和气质,让观众信服。“将角色的初心和自己的身心融合才能创新,形成新的语汇,让观众看到新意,同时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初心。”王斑说。

  “用最小的经济代价撬动更大的市场可能性”

  在“演艺空间的培育和场景应用”圆桌对话环节,北京演艺集团原总经理、中国戏曲学院客座教授王珏认为,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演出场所,还是演艺新空间,都需要“内容产品”这一核心支撑。演艺空间未来的发展,一是要精准定位,二是要创作精品,三是要精细化受众,四是要拓展空间、拓展创作选题,让作品能够在有效的范围内实现有效传播,形成空间、人、剧目三位一体的架构。

  大华城市表演艺术中心艺术总监易立明阐释了创建大华城市表演艺术中心的初衷,是希望拥有一处可以静心研究戏剧的剧院。“在排戏的过程中,发现很多西方经典戏剧在译介的过程中是有一些偏颇的,所以我愿意把这些内容重新进行研究梳理和排演。”易立明说,正是因此,大华城市表演艺术中心的艺术规划大多聚焦世界经典戏剧作品。仅2023年,大华城市表演艺术中心就完成了近22部作品的创作演出。

  中国国家话剧院制作人、中央戏剧学院客座教授李东分析了演艺新空间的意义。第一,从创作者角度来讲,演艺新空间对年轻创作者非常友好,也给出了多样选择。第二,演艺新空间让产业生态更加丰富,通过小作品的市场检验,为业界输出更好的作品和人才。第三,小剧场的新空间表演形式更灵活,与周边业态的融合也更加多元复合化,更容易受到年轻人的青睐。“文化和旅游的核心是文化,在对城市发展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上,我们身边的文旅就是城市文旅。用最小的经济代价撬动更大的市场可能性,这是城市的戏剧景观的重要价值。”李东说。

  《文艺报》新闻部主任、副编审徐健认为,2023年是北京演艺新空间建设的发力之年,演艺新空间的布局和建设目标,对接的是北京打造“大戏看北京”的文化名片与“演艺之都”建设,这种文旅融合的形式真正跨越到品牌打造、演艺生态的成熟,仍需要进一步探索,更需要在政策层面进行鼓励、引导和输血,才能为演艺新空间的成长建立广阔、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