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鲲鹏击浪》开播——
深情回溯伟人求索革命之路的青年时代
栏目:艺林
作者:李博  来源:中国艺术报

电视剧《鲲鹏击浪》海报

  大风卷海,鲲鹏击浪,青春之问,激情正燃。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重点项目、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鲲鹏击浪》12月18日起在北京卫视、浙江卫视、广东卫视以及爱奇艺、优酷视频、腾讯视频同步播出。

  电视剧《鲲鹏击浪》以青年毛泽东的求索经历为叙事主线,讲述了毛泽东自1918年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到1921年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走过的不平凡的革命历程。在这段时间里,他曾组织新民学会会员赴法勤工俭学;在北京大学图书馆结识李大钊,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理念;在长沙创办《湘江评论》,开展学运工运;领导声势浩大的“驱张运动”;创建湖南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在这不平凡的3年中,毛泽东从一个信奉教育救国的热血青年,逐渐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日前在京举办的电视剧《鲲鹏击浪》开播发布会上,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司长高长力表示:“这部剧最大的开拓不仅是填补一个空白,还进行了一次深耕,把毛泽东同志年轻时在北京3年的生活经历很细致地展现出来,能让今天的年轻人产生共鸣。”

  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广播电视台党组书记、台长余俊生表示,如何在新时代讲好毛泽东同志的故事、如何在当下年轻人中形成广泛的共鸣,是《鲲鹏击浪》在创作和制作中不断摸索与突破的课题。“这部剧做到了守正创新,大胆启用新人演员,让观众见到一个更有青春活力、全新的青年毛泽东形象和既可爱又坚定的杨开慧形象,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拍出了生活烟火气。”余俊生说。

  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杰群用一个词概括《鲲鹏击浪》,就是“青春”。她说:“这部剧由年轻的演员演绎年轻的毛泽东,以更加鲜活真实的艺术表达,聚焦青年毛泽东的个人成长和情感生活,通过他从立志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青年,成长为拥有坚定信仰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心路历程,启迪年轻观众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出的新思想和生命力。”

  《鲲鹏击浪》由一级编剧马继红操刀剧本,知名导演刘飚执导,曾组织拍摄过《外交风云》《彭德怀元帅》等电视剧的知名制片人高军担任总制片人。剧中主要角色大胆启用刘承林、米卓清等一批年轻演员演绎,并邀请于洋、董勇、丁柳元、王志飞等资深实力派演员助阵。

  在马继红看来,1918年到1921年这极不平凡的3年,对毛泽东而言是一段惊心动魄的升华期,也是他的世界观发生根本转变的关键奠基期。然而,过往影视作品对这段历史呈现得并不多,这种新鲜感正是促使她去挖掘这一题材的动力。在创作之初,马继红以韶山为起点,沿着青年毛泽东一路走来的路程,重新走了一遍:板仓、橘子洲头、岳麓书院、湖南第一师范、北大红楼、三眼井胡同、上海中共一大会址……此外,她还阅读了超过100种书籍资料,让那些百年前的人物一一活跃起来,从书里走到脑子里、走进心里。

  马继红介绍,《鲲鹏击浪》秉承“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有机融合,深入挖掘历史人物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力量,贯穿主要人物对社会发展和人生理想的叩问思考,塑造出毛泽东、蔡和森、杨开慧、向警予、蔡畅、萧子升、陶斯咏等一批热血青年风华正茂的青春群像,堪称一曲礼赞革命先辈的青春之歌。

  虽然100多年过去了,但马继红认为毛泽东青年时期的经历,仍能引起当代年轻人的共情与共鸣。她表示,今天年轻人的成长环境大多是“岁月静好”的,但他们同样也会在生活中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与逆境,希望这部剧能够产生提振精神的艺术效果,帮助更多年轻人将逆境中的压力转化为动力,进而焕发出精神的力量。

  在刘飚看来,《鲲鹏击浪》是一段关于理想、信念、情感和爱的青春记忆。“这部剧是在写人,生动刻画了一群有血有肉、可歌可泣的年轻人,着重表现了年轻人的心灵成长,展现了他们为追求理想和信念、为自己所爱的国家所付出的牺牲和奉献。”

  据了解,《鲲鹏击浪》正式开拍前,剧组组织主创人员参观了毛主席纪念堂、北大红楼、韶山毛泽东故居、板仓杨开慧纪念馆、湖南第一师范等革命纪念地,对以年轻演员为代表的主创们进行思想教育、心灵净化。剧中,有志青年们那似烈焰燃烧般的热情,他们那将理想看得高于一切的精神,他们勇于奋斗、不屈不挠的意志,将启迪更多当代青年走上努力奋斗、迎难而上、向阳而生的积极人生。

  电视剧《鲲鹏击浪》由北京市委宣传部、浙江省委宣传部、湖北省委宣传部、北京市广播电视局、浙江省广播电视局、湖北省广播电视局联合摄制,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紫禁城影业有限责任公司、浙江华策影视股份有限公司、湖北长江电影集团有限公司、慈文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天润大美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安徽五星东方影视投资有限公司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