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非遗为媒,寻民族瑰宝
——谈《非遗里的中国》新疆篇探索传统非遗的创新表达
<style type="text/css">.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style><div class=TRS_Editor><p>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身份和精神标识,在培育民族性格、丰富民族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作为聚焦非遗传承创新的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以地域为单元,以非遗技艺为载体,以互动体验为形式,呈现我国不同地域、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图式、文化记忆与精神信仰,展现非遗在新时代下的创新发展。</p>
<p>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延绵不绝的历史文脉、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孕育出瑰丽多彩的地方非遗,并展现出大气包容、热情昂扬的中华民族气质。近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摄制的《非遗里的中国》新疆篇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首播引发热烈反响。节目立足“文化润疆”重大工程,引领观众体验丰富的非遗项目,见证传统与现代的交汇融合;充实和丰富大美新疆的文化内涵,在润物无声间引导广大观众感悟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p>
<p><strong> 技艺之美:打造民族气质浓郁的非遗空间</strong></p>
<p> 作为多民族交融的地区,新疆各族民众和谐相处,团结互助,共同谱写了这片土地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生长于这里的非遗也各具浓郁的民族特色,流淌着不同民族古拙而纯朴的智慧、记忆与情感,让人眼前一亮。</p>
<p> 柯尔克孜族百人合唱英雄史诗《玛纳斯》的盛景、哈萨克族世代相传的花毡技艺、音色优美浑厚的托布秀尔音乐、琳琅满目的塔塔尔族传统糕点,还有制作精美的艾德莱斯绸……在嘉宾们的互动体验中,观众们得以看到古老的精湛技艺,欣赏独特的审美意趣,感受时代传承的不变匠心,知晓蕴藏其间的历史与文化价值。节目以非遗为切口,揭开少数民族的神秘面纱,传递其民族文化与精神信仰,进而增进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p>
<p><strong> 烟火之美:呈现百姓幸福生活的鲜活样貌</strong></p>
<p> “非遗即生活”是传承的最好方式。和史书文献、留存遗址相比,非遗所记录的历史、所承载的文化、所应用的场景更为亲切、朴素而丰富,更具人情味和烟火气,更能够融入生活,浸润人心。</p>
<p> 从口口相传到手抄本,全长23.6万行、2000余万字的《玛纳斯》在中国世代传承,弦歌不辍、完整演唱的梦想,在一代代玛纳斯奇们间延续不断;在木卡姆艺术悠扬的旋律中,展现着维吾尔族的生活习俗与精神风貌;哈萨克花毡上的精美花纹,承载着最美好真诚的祝福寄语,这是家族世代相传的实用技艺,也是母亲送给女儿最好的礼物与牵挂;塔塔尔族传统糕点“黑眼睛”,仿佛新疆姑娘明亮又美丽的大眼睛,也蕴藏着女孩炙热的心意,展现着爱情的美好;热情洋溢的“麦西热甫”民间歌舞娱乐,不仅出现于各类欢庆场合,还有着调节邻里矛盾、规范青年品行的功能。</p>
<p> 透过富有新疆地域特色的非遗项目,《非遗里的中国》不仅实现了“见人见物见生活”,更做到了以个体故事展现宏大叙事,以微观视角透析宏观意义,让观众们在一个个或趣味或动人或震撼的非遗传承故事中看到了我国积极向上、热情洋溢的少数民族风貌,真实展现了一个和谐聚居、团结相亲、充满幸福感的民族共同体风貌。</p>
<p><strong> 文化之美:凸显新时代非遗的传承与创新</strong></p>
<p> 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是深入挖掘非遗当代价值,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关键着眼处。</p>
<p> 一脉相承的纳米气凝胶隔热毡和哈萨克花毡制作技艺,让观众看到,历史悠久的非遗技艺不仅是哈萨克族相伴一生的家传之宝,还守护着中国的航天梦想;走上国际时尚舞台的艾德莱斯绸,是关于家乡的颜色与记忆,也是面向世界的中国色彩,展现出传统技艺的无限生机,创意秀演中一场博物馆奇妙之旅更展现了艾德莱斯绸迷人的艺术魅力与审美意趣;连接水源与沙漠的古代水利工程坎儿井和贯通南北疆的天山胜利隧道,不仅有着技术原理上的相似,也都传承着造福一方百姓的初心。</p>
<p> 《非遗里的中国》不仅关注非遗的历史溯源、技艺解读和传承故事,还融入了与时俱进的时代视角、开放包容的国际视角与锐意创新的审美视角来讲好新时代非遗故事,实现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的精品化表达,进一步发掘和拓展非遗厚重的文化内涵。</p>
<p> 《非遗里的中国》新疆篇体现出对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认同的积极响应,彰显出作为国家台大型文化节目的使命担当。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非遗里的中国》为讲好非遗故事、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提供了成功借鉴。</p>
<p align="right"> (作者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高级编辑)</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