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往下扎,花向上开,北戏展演“艺路繁花”
栏目:本期视点
作者:王钰  来源:中国艺术报

根往下扎,花向上开,北戏展演“艺路繁花”

  ——“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艺术传承教学成果展演暨中华美德主题教育实践活动10周年展演”研讨会举办

  11月7日,随着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北戏”)与北京京剧院联合举办的京剧演唱会成功上演,“艺路繁花——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艺术传承教学成果展演暨中华美德主题教育实践活动10周年展演”系列活动的剧目演出部分圆满收官。整台演出由“序章”“向阳花开吐芬芳”“寒来暑往惊鸿业”“浑然天成艺留香”“尾章”5个部分组成,由北京京剧院的北戏历届校友以及北戏师生同台奉上,生旦净丑悉数登场,各个行当流派纷呈,唱念做打一招一式精彩连连,体现了北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再创辉煌的决心。

  演出结束后,“艺路繁花——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艺术传承教学成果展演暨中华美德主题教育实践活动10周年展演”专题研讨会在京举行。胡薇、张平、吴新苗、牛长虹、王宁、卢小平、张关正、黄德华、李连仲、孔庆玉、高彤、秦艳等戏曲表演艺术家和戏曲教育家,结合本次展演15场演出、13台戏的演出情况,就戏曲人才培养及戏曲艺术传承主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教授胡薇认为,此次展演充分展现了北戏“以演促教,以教促学”的丰硕成果,是理论学习和舞台实践的结合。此次展演不仅仅作为一个个教学剧目来呈现的,更让大家看到了真正能够“见观众”的剧目。对戏曲演员的培养来说,内在和外在的塑造都有一个“由技入道”的过程。北戏通过一系列社会性公益演出,让学生有机会多见观众,舞台感才会越来越强,有助于学生们一步步完成从学生到演员的角色转换。胡薇还就展演中的考古题材话剧《鼎天鬲地》作了重点点评,认为该剧把“礼”和“道”为核心的中华民族共同价值体系凝结在古代文物器皿当中进行创作,立足北京历史文化,又正面展现当代北京人的精神风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胡薇谈道,学校带学生做戏非常不容易,通常会面临资金问题,“但有时候贫穷并不会限制想象力,而是更加激发想象力和能动性,因为资金少的情况下对想象力的要求更高了。正如戏剧理论家马丁·艾斯林所说,‘剧院就是一个民族当众思考的场所’,艺术院校做戏更多追求的是文化内涵、教育内涵。艺术院校通过带领学生把创作中的闪光点不断打磨放大,这样的创作才是有希望的”。

  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张平就展演中的舞蹈专场作了重点点评。他说:“创作很多时候是命题作业,要把命题作业做好是需要智慧的。展演中的舞蹈专场是非常主旋律和正能量的,但又自然、艺术、让观众感受很舒服。做艺术教育的人越来越认识到,教学和创作最好不要‘两张皮’,搞教学的老师也要参与创作。北戏的老师已经主动参与创作,这可以让年轻老师得到更快的成长,让教学和舞台打开得更加通透。”张平还谈道,一台演出的台风可以反映出学校的校风,从这台演出干净紧凑、规范严谨的台风,可以看到北戏师生在教室里的学风和审美品质。“《戏·梦》《髯风》《忆青衣》《移山志》四组舞蹈片段共同呈现梨园梦境,实现传统京剧艺术与现代舞蹈创新的有机融合,是了不起的创意。向传统戏曲文化学习和致敬是很好的思政教育,通过让学生们参演这样一部作品,使他们了解到——这就是自己要接的班。”张平表示。

  中国戏曲学院科研处处长、教授吴新苗谈道,通过观看展演剧目,看到了北戏启发式教学的亮点。他说:“中国戏曲传统的口传心授教育要和启发式的现代教学相结合。中国传统戏曲教育中,老师很少分析背后的道理,不太擅长启发学生。今天的戏曲教育,要进行理性的梳理和总结,把过去的经验性东西做成学科性的东西进行体系化,再加上现代教育的方法路径,是很有必要的。”他还谈道,北戏“以演促教”的光荣传统还要不断发扬下去,这是传统戏曲人才培养的关键。梅兰芳17岁以前有一段时间,在三个月里面演了一百多场,正是基于当时高强度的舞台训练,所以他后来才能成为一代京剧宗师。通过舞台实践使学生掌握戏曲艺术的美学规律,把技术上升为“肌肉记忆”,才能真正获得舞台表演的心得。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张关正表示,通过观看原创少儿京剧《少年马连良》和教师折子戏专场,深切感受到北戏牢牢抓住“树德育才”的办学宗旨,“这四个字写在校门上,是灵魂指导”。在张关正看来,要想办好戏曲教育来不得半点粉饰客套,特别是在开蒙阶段要打好基础,在中专阶段要抓好基本功,学生要能够成熟运用“唱、念、做、打、舞”塑造角色,这样在戏曲教育的大学阶段和研究生阶段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这无疑对中专戏曲教育的教师团队提出了高要求,也要求学校要用心组织好教师队伍。“我已是快八十岁的老人,到今天对京剧还有干劲,无非是对京剧有感情,这份感情来自我在学校学习期间我的老师们对京剧的爱。看到舞台上一批老艺术家光辉的业绩,让我感觉到为京剧艺术活着是终身的追求,这是一种榜样的力量。 ”张关正动情地说。

  北京京剧院一级演员黄德华认为,戏曲教育要教学相长、因材施教,才能探索到艺术的真谛。看了北戏的展演,让他想起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陈德霖对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姜妙香说的一段话,“他说学任何一出戏都不是那么容易的,得有根据。那个戏就是秤盘,每个学生都是秤砣,他们是可以移动的,这样才能够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以演促教,以教促学”本身是一个互学机制。做好一个京剧演员,要从“学”“演”“看”“教”“练”5个方面入手。对于学生来说,“练”的机会非常难得;对于青年教师来说,“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学习方法。而师生同台,更是戏曲教育中独特的可以互相激发的学习方法。

  北戏作为北京市唯一一所公办艺术类高等职业院校,由梅兰芳等京剧前辈创建于1952年,迄今已有71年的历史,目前有京剧系、地方戏曲系、音乐系、舞蹈系、曲艺系、影视表演系和舞美系。北戏院长秦艳表示,这次展演的初衷是想讲述北戏70年的故事、展示北戏阶段性的教学成果、对关心北戏的老艺术家们表达敬意,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树德育才”、教学生们“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同时也是想借这次‘大练兵’进行一次冷静的思考和总结,用以绘制北戏未来发展的新蓝图。”秦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