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潇湘山水的时代新篇
栏目:聚焦
作者:宫剑南  来源:中国艺术报

谱写潇湘山水的时代新篇

  ——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美潇湘大型系列山水画展学术研讨会

湘江北去(中国画 局部) 145cm×2520cm 王金石 石纲 石劲松

  山水际会,让潇湘从五代起就名声在外。五代董源的《潇湘图》以江南的平缓山峦为题材,取平远之景。画中山峦连绵,山水树石都笼罩于空灵朦胧之中。江上有一轻舟,迎候者纷纷向前。中景坡脚的大片密林掩映着几家农舍,其间有人拉网捕鱼,生机盎然。汀渚的横向线条舒展自如,披麻皴与点子皴构成了蓬松起伏的峰峦,墨点由浓化淡,以淡点代染,在晴岚间造就出一片片淡薄的烟云,意境清美、率真自然,被公认为潇湘山水画的开山之作。

  何处寻八景,画里觅潇湘。中国绘画史上关于“潇湘”的美学建构主要体现在“潇湘八景”上,如今,这种认知已不仅仅限于人们脑海中宋迪的《潇湘八景图》,当代画家正在用笔墨谱写出一幅幅新时代的潇湘画卷——随着《湘江北去》《大江交响》《天下洞庭》《资润江山》《沅水奔流韵潇湘》《澧水泱泱》《多彩浏阳河》 7幅山水画长卷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美潇湘大型系列山水画展中亮相,这些具有湖湘特色、彰显正大气象、充满文化底蕴的新时代潇湘山水被人们所称赞。10月28日,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美潇湘大型系列山水画展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北京、湖南等地美术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就新时代潇湘山水创作的历史语境、时代意义、艺术构建、重要影响等议题开展研讨交流。

  一如湖南人的豪放大气, 7幅尺幅巨大的山水长卷呈现出大气磅礴的感觉,这些作品从传统出发,展示出的是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传席看来,一幅好画要想流传下去,必须具备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个人特色。他说:“即便是淡淡的几笔,明代山水画就与如今山水画的时代气息不一样;尽管是画家们合力创作长卷,但每幅作品之间都有不同,十分不易。”从最终呈现的效果来看,湖南的画家用最饱满的热情、最浪漫的笔法、最严谨的态度、最高昂的创作激情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大美潇湘创作工程历时3年,集中了以王金石、朱训德、刘云、旷小津、石纲为代表的50位实力山水画家,他们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殷殷嘱托为主题,以湖南省委省政府“一江一湖三山四水”的生态文明建设布局为主线进行创作,体现出高度组织性。“湖南的山水资源多,喜爱山水的画家也多,老中青画家都有其代表性。我们达成一致,决心把湖南山水用画呈现出来,向全国艺术界作汇报。湖南山水的脉络很清晰,湖南山水画也必将在中国画界产生一定影响,形成我们的风格。”湖南省美协副主席、湖南省画院院长石纲说。

  古人画山水讲究师造化,后辈山水画家遵从前辈经验。参与“大美潇湘”创作的50多名画家一年多来多次奔赴长江、洞庭湖,以及湘、资、沅、澧四水等地进行采风写生和人文考察,并邀请美术理论家参与其中,对作品进行记录和研究,这些努力和付出是见证湖南历史及人文力量的源泉。“要有‘千里江山图’必须先有千里江山行,湖南的‘一江一湖三山四水’都在长卷中有了很好的表现,湖南的艺术家确实做到了‘搜尽奇峰打草稿’。除了表现宏大的景观之外,也有很多细部描绘,包括村寨和江山的一角,的确是搜尽了湖南的奇峰。”《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说。长卷中描绘的诸多细节勾起了中国美术馆研究部(图书馆)副主任杨应时的回忆,想起了童年在湖南生活的情景:在山上砍柴、在河里摸鱼,非常亲切。

  于合力中展现湖南美术的创作实力,也于合力创作中彰显画家独立的个性。“美术组织工作大有文章可做,这对于发挥和调动我们书画家、美术工作者的个人积极性特别重要。此次创作工程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性,不仅令人耳目一新,也给全国作出榜样。‘大美潇湘’展览在中国美术史上会留下一个印记,它体现出美术组织如何发挥作用、美术家如何在其中进行个性化创作的结合典范,在这次集体智慧中,每个画家的创作热情、创作才能、知识积累、绘画创新都及时地激发了出来。”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忽培元表示。

  7幅长卷的隆重亮相勾起了观众对《潇湘八景图》的记忆,至于如何从成就极高的古代山水画中脱颖而出,画出时代特色,专家们表示还是要在山水画中体现时代的精神。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朱万章认为,长卷既表现了北方山水的雄浑之气,也具有南方秀美的气息,还有在山水画里描绘的城市、森林等现代景观,以及许多来自于西方绘画的元素。在这其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被反复提及。

  与古代潇湘图景中展示读书、戏水、泛舟、抚琴等人文元素不同,7幅长卷场景宏阔,因此并没有从中看到某个具体的人,但通过房屋、桥梁、铁轨等人造景观,某种程度上也代表着人。《光明日报》文艺部编辑荣池说:“比如在《资润江山》中描绘的横跨江面的水利工程,其实在构图上很容易破坏水流的自然动势,但画家一方面运用青绿色调将大坝融入山水,同时大坝具有力量感的线条结构又与山川相呼应,让整幅画面和谐统一,既有雾气朦胧的温润之美,又有刚毅的美感。高度城市化的当下,在美术作品里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优势,也有劣势;在快节奏的当下生活中,我们很难像古人一样在山里读书、在水边抚琴、在林中品茶,因此某些创作主题和元素就必然消逝了,但优势便是当代山水画拥有了更加丰富的表现元素,以及更加多样的深入角度和更加广阔的审美维度。”

  谈及《湘江北去》,参与创作的石劲松认为这幅画最重要的特征是在画面结构的把控上。画中以大面积留白突出潇湘之景的逍遥和壮阔,这种留白在传统山水画里非常多,但在现代山水画里却非常少:“有专家认为这幅画左右两边虚实表现不统一,我想这不是虚和实的问题,是传统与当代的问题。”在中央美院教授、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于洋看来,如今人们对画作视觉冲击力的要求与唐宋时期已有所不同,今天的山水画如果还在描绘山水原貌,也不符合当下的审美需求,他说:“7幅长卷既带有具体的、丰富的山水表达,同时从山水画的角度也呈现出山水文化的特征,即把潇湘文化和湖湘美学的灵秀、幽深、烟雨氤氲都呈现出来。正如人民大会堂、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陈列的殿堂式山水,这次的长卷以通屏组画呈现,也借鉴了传统山水壁画的形制和尺寸,把长卷的起承转合用山水画语言很好地融合在殿堂式的空间里,所体现出的史诗性、时代性、喻心性,是这组长卷有特色的地方。”

  在介绍推动“大美潇湘”创作工程的有关思考时,湖南省美协副主席、秘书长谭长德表示,如何进行宏大主题解读与传统文化资源结合的阐释,如何将个体创作风格与集体创作进行融合和强调,在这些方面湖南作了很大的努力,也能基本展现出湖南的水平。湖南省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李辉武说:“我认为湖南文联推出‘大美潇湘’大型系列山水画工程,表现出了湖南艺术家主动融入新时代国家形象建构的使命担当与艺术尝试,彰显出对时代主题的解读,推动了一种全新的主题性美术创作话语系统的建构;通过对地域文化资源的语言转换与重构,彰显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特色和优势;通过对笔墨语言的融合再造,传达出当代笔墨描绘当代史诗的独特价值等全新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