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网络文学创新发展
打造蓉城现代文化名片
栏目:艺评成都
作者:蒋峰  来源:中国艺术报

  根据今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在北京发布的《2022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自1998年第一部网络小说问世,中国网络文学发展至今,用户规模已超4.92亿,作家数量也累计超过2278万,海外网文访问用户规模更是高达9.01亿。如此庞大的用户数量、作家群体以及海外影响力,彰显出网络文学的巨大文化吸引力和发展潜能,成为文化强国建设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力量。

  在中国网络文学的澎湃发展浪潮中,成都俨然已成全国网络文学重镇。不但川籍注册作家数量位居全国各省前列,还涌现出爱潜水的乌贼(袁野)、雨阳(夏昌文)、天蚕土豆(李虎)、庄毕凡(曾一成)、卷土(陈圣夫)、夜神翼(陈杰)、陨落星辰(徐靖杰)、月斜影清(吴玉敏)等重量级网络作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网络文学在成都的欣欣向荣,离不开巴蜀大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文化环境。这里既有李白盛赞“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的锦绣山川,也有杜甫感慨“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的历史风云,更不缺陆游笑谈“青鞋自笑无羁束,又向文君井畔来”的洒脱自由……闲适自然又文脉昌隆的天府大地,造就了蓉城网络文学在类型创作上古装玄幻题材扛大旗、言情喜剧题材富体量、川蜀地域题材出特色、现实主义题材开新貌的迤逦之景。

  网络文学作为网媒时代孕育而生的新型文学形式,其在知识上的强大生产力、文化上的强大创造力、市场上的强大消费力,以及对外传播上的强大影响力,都使其当之无愧地成为新时代新文化的排头兵。在这一时代机遇下,作为网络文学重镇的成都,应进一步着力培育好网络文学创作的文化生态,维护好网络文学作家的社会地位,建设好网络文学评奖的体制机制,制定好网络文学市场的规则规范,发展好网络文学文化的使命担当,以此打造出“蓉城网络文学”这张现代城市文化名片。

  推动蓉城网络文学创新发展,除了着眼于网络文学自身创作体系建设外,还应看重文化产业层面对网络文学IP链式开发的生态建设。自2015年以来,网络文学领域不断创生出超级IP,通过链式开发被改编成影视、漫画、游戏等一系列文化产品,利用“粉丝”经济,发挥长尾效应,掀起一股改编大潮。网络文学爆发出的市场潜力和文化价值,使其成为推动地方文化产业繁荣和塑造地区品牌形象的新着力点。成都的网络文学在这一热潮中,亦发挥出中流砥柱的作用。2015年,根据作家海宴同名网络小说改编的《琅琊榜》上映,收视火爆,豆瓣评分高达9.4分,稳居“网改剧”第一名。此后,由唐七公子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改编的同名网剧和院线大电影同时于2017年播出上映,该网剧一经问世便创造多项播出奇迹,至今播放量累计超过500亿次。这两部由成都籍作家创作的网络文学作品,在影视改编上的强劲表现,彰显出蓉城网络文学在影视改编上的巨大潜力。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文化的高质量发展要求文化产业能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深度推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融合,促进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速推进文化数字化与数字文化产业化。显然,围绕着网络文学IP进行的产业链式开发,正是这一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的体现。因此,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大潮中,广大网络文学工作者应准确把握时代风向、勇立时代潮头,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卓越力量。

  针对网络文学IP的产业链式开发,从改编创作的角度看,需要网络文学创作者及其改编工作者,首先,要不断着眼网络文学与其改编文艺形态在新的叙事特性和审美特性上的深度价值贴合,围绕二者具有的审美共性特征,强化自身吸引力的同时,贴近改编文艺表达,以此实现价值双赢。其次,要发挥网络文学与其改编文艺形态在当代基于自由表达和共创机制上的集智创新手段,让受众参与艺术生产和价值创造,由此分享艺术生产乐趣,实现改编文本在集智机制中的不断创新,进而产生出广泛的社会效益和良好的经济效益。最后,要能重塑网络文学及其改编文艺形态在当代扣合大众文化新消费理念上的愉悦性追求。大众追求的愉悦性不是单纯的感官刺激,而是叙事文本在精彩别致、寓教于乐、观照现实与振奋人心等方面,使人体验到的精神上的幸福感和超越感,因此,只有契合广泛群体的文化消费需求,才能最大程度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

  基于此,关注蓉城网络文学的创新发展,是打造成都现代城市文化名片的重要举措。广大蓉城网络文学创作者以及城市文化建设者要高瞻远瞩、久久为功,围绕蓉城网络文学的文化产业生态建设,不断顺应新时代文化消费观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精神需求,实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有机融合,齐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承好巴蜀文明,弘扬好天府文化,为服务四川建设新时代文化强省、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作出应有贡献。

(作者系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副教授、成都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栏目合办:中国艺术报社 成都市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