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曾经炽热的我们》:
以青春之名,动情书写成长、现实与梦想
栏目:艺林
作者:司木  来源:中国艺术报

  9月16日全国公映的电影《曾经炽热的我们》,作为一部融入创业、时代变迁等元素的青春爱情题材作品,以90后年轻人在创业过程中遭遇的情感、友谊、事业抉择等为主线,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还原了一代人青春中真实的爱与痛,生动诠释了角色的活力朝气、彷徨迷茫,全片深度聚焦个人与成长、梦想与现实,意在展示真实的青春过往和动人的情感。

  在日前由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在京主办的电影《曾经炽热的我们》专家研讨会上,饶曙光、王忠明、唐科、宋智勤、高小立、宋维才、王纯、胡建礼、谭飞等业界专家学者,与方卫、方唱、王馼、马小刚、陶经、王哲涵、李挺伟、梁奇等《曾经炽热的我们》主创代表进行深入交流,对影片的艺术特点与创作得失发表了各自的观点。本次活动由中国电影基金会电影投融资发展专项基金总监、聚影汇创始人朱玉卿主持。

  独特视角,书写真实青春

  据《曾经炽热的我们》导演马小刚介绍,在接触项目之初,自己参照、学习、总结和借鉴了大量创业题材影片,最终决定将视角落在个人的成长上。在情节方面,尽量保持现实生活的肌理;在影像方面,借鉴了商业化的创作手法,尽可能提升影片的观赏性。

  影片编剧方唱、王馼表示,在创作初期,两人采访了大量的创业者,也深切地感受到每一个创业者身上的奋斗力量。他们表示,这部作品并不是一个关于财富狂欢或者讲述成功学的故事,而是聚焦于个人,聚焦于“成功”与“成功”之路上的遗憾的作品,通过一种辩证的视角,去展现质朴的价值情感。

  在影片监制、著名电影录音师陶经看来,真实的基础和现实的思辨是一部优秀影片应有的底色,而本片立足人物原型,瞄准青年创业群体,展示出独特的社会意义与价值,兼具真实性和话题性。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认为,《曾经炽热的我们》叙事流畅、人物鲜明、台词亲切,是一部有观察、有思考、有表达、有独到艺术追求的作品,其脱离了旧有的青春片公式,将青春与创业相结合,完成了一部反类型、反套路的青春片创作,达到了与年轻观众的共鸣共振。

  中宣部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副主任唐科用“单纯、真挚、炽热”来评价影片,表示影片以严谨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为观众带来真实的质感,主创们的影像追求、主演们的青春气息,也能够让观众沉浸在青春热血的氛围中并获得感动。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网信处处长王纯认为,大多数优秀青年电影人都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有非常强烈的表达欲,二是足够纯粹,而本片在创作层面的高完成度,反映了马小刚等青年创作者的炽热激情和艺术水平。

  走出小我,触摸时代体温

  影片策划方卫回忆起影片的缘起,表示在原型人物身上看到了青春的激情、情感的真挚和创业的艰辛,影片试图通过对几位90后十年成长历程的缩影式表现,来触摸时代的体温、勾画岁月的年轮。有得到必有失去,有成功必有遗憾,而正是这种失去与遗憾,展示了一代人的青春成长、一代人的责任担当,也将引起一代年轻人的共鸣和共情。

  影片策划、保利影业投资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李挺伟用“坚守初心,方得始终”来形容影片的整个创制历程,表示主创团队希望影片能够实现三个效果:一是有对时代的映射,二是有生活的质感,三是有创新的表达。影片的人物设定和情节设置,既简单又真实,既纯粹又日常,充分展现了生活的质感。

  影片出品人梁奇表示,《曾经炽热的我们》主创大多是90后的年轻人,他们将成长、创业过程中的遗憾,以及人生经历中的选择作为影片内核,全情投入了影片的创作。

  《文艺报》编审高小立认为,影片打破了青春励志题材电影传统的叙事框架和固有窠臼,尤其对于如何定义成功与失败、事业与爱情,进行了更符合时代价值审美的探索,艺术化地呈现了青春的味道、青春的温度。

  在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秘书长、《影视风向标》主编胡建礼眼中,《曾经炽热的我们》是一部新颖的、具有真实质感和时代映射的、以创业为主线的青春爱情片,影片走出小我、拥抱时代,充分展现了创业的激情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是对当代都市年轻人真实而正面的青春写照。

  关联现实,彰显社会价值

  影片总出品人王哲涵坦言,相比于影片中的个人成长经历,主创团队更想让观众看到隐藏于其背后的社会意义。当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更需要新一代的年轻人不断创新和努力,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希望影片能对青年观众产生正向的激励作用。

  全国工商联副秘书长王忠明认为,《曾经炽热的我们》对年轻创业者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关心与观照,影片用“曾经”两个字表达了时光的流逝、创业的艰辛,虽然“忘不了,回不去”,却未过度渲染苦难,也没有过度炫技,而是展示了最真实的、需要社会倍加呵护的年轻创业者的鲜活形象。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宋智勤表示,影片充盈着青春的气息、创业的激情,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年轻人的成长选择具有一定指引和启示价值。影片采用多线叙事的结构,通过“事业”“爱情”“友情”三条线索的交叉,塑造了充实的内容情节、丰满的人物形象。

  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宋维才看来,影片在青春片的类型之外,关联了更多的社会化议题,着重表现了当代年轻人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选择。影片在结构上简洁明快、在人物角色设计上真实鲜明、在音乐和影像运用上充分调动了观众的情绪,具有较高观赏性。

  影评人、监制谭飞表示,影片“不庸俗、不油腻,有反转、有惊喜”,如男主角误入授课组织的情节,出人意料又“笑果”十足,同时对几位年轻演员的选择十分成功,不仅青春靓丽也很贴合影片设定,相信会对青年观众产生足够的吸引力。

扫一扫浏览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