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抗战题材的影视化建设一直承担着培养民族情感和宏大精神人格的时代重任,遂塑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要么是彪炳史册的历史人物,要么是浴血沙场的战斗英雄,抑或是被捕后在狱中受尽凌辱而不屈的受难英雄,但鲜有以知识分子教师身份为主角的抗战题材电影。导演周琦执导的电影《烽火塘田》以知识分子教师形象的塑造对传统抗战题材电影进行了新的尝试与探索。
电影《烽火塘田》以建校讲学、培育革命人才这一题材迥异于传统抗战题材电影。影片讲述吕振羽等一批热血青年在武汉会战前夕,为培养抗日军政干部,为民族抗日战线输送人才,汇聚湖南塘田,在党的领导下历尽艰险创办塘田战时讲学院的抗战故事。这里,影片没有像传统抗战题材电影那样聚焦于敌我双方的军事冲突,也并未表现革命英雄主义主题,而是在大后方的日常生活场景中表现主人公身上的抗日救亡的革命启蒙精神。
全民抗战精神启蒙的主题挖掘
在吕振羽身上,这种革命启蒙精神主要通过三个层面的故事设置来表现。首先,创立塘田战时讲学院是表现主人公革命启蒙精神最重要的故事架构。该学院为党培养了250余名抗战骨干力量,在南方各游击战场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在党史特别是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影片中,吕振羽等人率领师生分批撤离时,发现日寇临时弹药集结地,学员们便以炸毁弹药库作为投身抗日战场的宣誓仪式。沈山虎、冰雨等人以生命的代价打乱了敌寇的侵略部署,留下了极其悲壮的一幕。其次,举办农民识字班是更为基层的革命启蒙行为。为提高民众文化素养,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吕振羽遂举办农民识字班,秋姑、周老三等村民是农民识字班坚定的支持者,族长黄寿卿从破坏抗战、阻挠识字班到减租减息、同意佃工参加夜校学习……影片通过民众的实际响应让吕振羽的革命启蒙精神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再次,以留念亭来唤起大众驱逐日寇的觉醒与担当。在吕振羽看来,要驱逐日寇,需要全中国的民族的觉醒,修建于明朝见证盲人母亲送儿子出征倭寇的留念亭,正是启蒙与教育学生最生动的教材。经过吕振羽绘声绘色的讲述,历史当下的抗日救亡民族情感的唤醒与留念亭从明朝至今作为塘田人民永不屈服的精神遥相呼应。借助留念亭这一环节的设置让吕振羽的革命启蒙行为更具诗性。这三层故事事件的设置更加丰富了主人公吕振羽的形象塑造。
革命启蒙精神的主旨设定与主人公的知识分子教师身份密不可分。影片中,作为老师的吕振羽,他身上体现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品质,但他传的是“抗日救亡”之道,授的是“战场杀敌”之业,解的是“革命信仰”之惑。可以说,吕振羽所体现的革命启蒙精神是特定历史阶段对知识分子的特定要求。这种革命启蒙主义精神以强烈的民族情感和英雄主义精神为底色,增加了以往题材不具有的知识分子情怀和人文精神。这也使得该片所表达的精神内涵更为丰富深刻。
共产主义信仰的主体价值确立
导演周琦在塑造吕振羽时,在他身上挖掘了一种深邃的革命实践理性精神。影片中,吕振羽的抗日救亡启蒙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不仅有外在的国民党反动派的刻意阻挠,更有革命志士内在的精神困惑,而这种精神困惑更是摆在吕振羽面前的一座大山。对于这种内在矛盾的表现,影片安插了一个对比性的人物形象叶政教授。叶政教授学识渊博,既有极大的人格魅力和道德号召力,也是坚定的抗战拥护者,但他是国民党“三民主义”虔诚信仰者。叶政利用教师身份,在课堂上无视国民党腐败这一事实,曾信誓旦旦地笃定抗日救亡这一重任必须由国民党来担负,叶政也赢得了不少学员的倾慕和追随。这里,吕振羽和叶政的矛盾——实质是两个党派、两种信仰的矛盾——一直被作为精神困境在影片中存在着。叶政的政治信仰,其实也代表了当时一部分中国人的信仰。尽管如此,影片对这一信仰冲突的处理非常巧妙,也极具说服力。对于吕振羽和叶政的矛盾,导演周琦让两人光明正大地进行课堂辩论,但没有断定谁胜谁负,而是让吕振羽深刻地认识到“共产主义信仰”和“三民主义”之间的共同之处。这种安排极大地表现了吕振羽坦荡博大的革命胸怀。而让叶政教授自觉放弃“三民主义”的原因是国民党消极抗日,所谓的焦土抗战焚烧长沙导致三万人葬身火海。影片中,叶政痛心疾首道:“百年缔造,可怜一炬,三万条人命。”伟大的革命实践产生伟大的革命信仰,吕振羽身上的共产主义正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实践理性的必然逻辑结果。
吕振羽和叶政的政治信仰之间的矛盾实则体现了知识分子的精神归属问题。吕振羽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叶政对“三民主义”动摇与放弃的痛苦心路历程和自我救赎,这都对当下知识分子具有深刻的精神启发与价值引领作用:当下知识分子只有摆脱个人书斋式的生活,将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将个人话语和宏大话语相结合,才不至于困惑与迷茫,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
主体人格魅力的诗意呈现
尽管影片表现了一种革命启蒙精神,但在吕振羽等人物身上并没有看到生硬的说教色彩,反而更多是通过人格魅力和温情的道德感召力量。例如,正是因为学员高剑对革命遗孀秋姑的无私帮助,才有了后来在学校断炊时秋姑的慷慨相助;正是因为族长黄寿卿被绑架时高剑的舍命相救,才有了黄寿卿的幡然悔悟和鼎力相助;正是因为吕振羽亲自为土匪沈山虎松绑并为其指出抗击日寇的光明之路,才有了后来沈山虎毅然加入革命阵营、走上抗日战场的英雄之举;正是因为被吕振羽的人格魅力所感染,才有了原本被国民党策反的唐胤凌在诬陷共产党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记者招待会上平静地道出吕振羽感人的日常往事;还有黄埔教官李学林自始至终的坚定追随……这些生活细节的锤炼不仅使影片极具艺术魅力,更体现出了吕振羽等共产党人伟大的人格魅力。从某种程度上说,吕振羽形象的诗性特征是对传统革命英雄形象的挖掘和丰富。
吕振羽的人格魅力亦体现在女友王时真的追随与信赖。在一纸电文“回湘开荒”的号召下,王时真从武汉宣传抗日到跟随吕振羽回湖南创立塘田战时讲学院,修葺校园,分管校务,积极为抗日贡献力量。她顶着经济压力,以办婚礼的钱给教师发工资,用祖传的金镯子换取12个灯罩,与吕振羽共渡经济难关。面对国民党特务黑鸭子对吕振羽的中伤,她站起来勇敢反击;面对国民党勒令解散讲学院,她静静守护在教室里暗自伤神的丈夫,又义无反顾随着撤离,与吕振羽共同面对危险。总之,《烽火塘田》在教师这一抗战人物形象诗性塑造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相信在这部影片的启发之下,革命题材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的影视化言说会开启一个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