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剧院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迎来百场演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生
东方美学创造文化新繁荣
栏目:观察
作者:陈楚楚  来源:中国艺术报

民族舞剧《红楼梦》百场演出大合影

  8月27日,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指导,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学术指导,江苏文投集团策划,江苏大剧院出品,南京民族乐团联合出品,黎星工作室联合制作,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资助项目江苏大剧院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迎来了第100场演出。近2个小时的精湛演出结束后,在持续10多分钟的掌声与欢呼声中,所有主创主演登台数次谢幕,给《红楼梦》及所有参与创作的艺术家们献上发自内心的爱与热烈的礼遇。

  自创排以来,民族舞剧《红楼梦》秉持“百场如一”的精神,在24个月里,走过17个城市、20个剧院,迎接近17万名观众。此前,民族舞剧《红楼梦》已荣获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回顾以往的每一场演出,火爆售罄、掌声真挚、好评如潮。一路走来,民族舞剧《红楼梦》每一场与观众的双向奔赴,都引导着一批又一批“槛外人”完成“梦中人”的转变。演出吸引了许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古典名著、东方美学颇有情结的热心观众,无论男女老少、年长年幼,都怀着敬意来、带着心意走,形成了一波古典与现代交织的“红楼热潮”。

  >>大力传播隶属东方的极致美学,共同创造文化新繁荣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深刻阐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命题。一个多月后,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苏考察并深刻指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并对江苏提出了“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的要求。

  殷殷期盼,言犹在耳。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在江苏全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引发热烈反响。如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勇于担当新的文化使命,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展现江苏担当?民族舞剧《红楼梦》,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舞台上焕发新生,进行了真诚探索。黛玉入府、向妙玉借梅、醉卧芍药裀……舞剧以原著内容进行编排创作,在叙事上采取传统章回体小说特色,“入府”“幻境”“含酸”“省亲”“游园”“葬花”“元宵”“丢玉”“冲喜”“团圆”“花葬”“归彼大荒”等十二舞段各有题名、各自独立又可串联成篇。剧中多处运用了富有中国特色的古典符号,最大限度地忠于原著,每一样布景的形象与色彩但凡原文赋予了描写,就一定遵循原笔原意。正如王勃诗中所言:“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参与创作的青年艺术家们用现代审美和表达方式,对经典进行解构和整合,力图将《红楼梦》打造成为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优秀作品。

  导演、主演黎星表示,《红楼梦》遵循中华传统美学,它的审美、气息,包括舞美、服装细节等的设计上,都用中国传统的语汇去进行包装、解构、整合。“它们就像‘转接口’一样,连接着古典审美和中国传统文学。”

  于是,在剧中我们看到了十二位金钗、十二把高背椅、十二个小圆凳、十二种颜色、十二束鲜花;演员服饰上的云肩、刺绣、花卉纹饰,以及中国传统戏剧的舞美帷幔;或者章回体形式的舞剧段落,上下半场的对襟、各个章节的回扣,经典名场面与创新场面作对照……

  在这场顶级舞者的同台演绎中,年轻的创作者、艺术家们都以深厚的功底恰如其分地演绎着自己的角色,其中更离不开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核的深入探究和当代解读。

  著名表演艺术家、中国剧协主席濮存昕说:“这样的舞台艺术使得我们又一次接近《红楼梦》,接近我们熟悉的题材。我们又一次看到了《红楼梦》的故事、《红楼梦》的人物。这部21世纪的当代舞台作品已被近20万观众看到,他们都在舞剧的表演中接近了曹雪芹的《红楼梦》。或许大多数人都没有完整地看过红楼梦,这正是一个契机、是一个引领、是一个阅读的开始。”

  著名作曲家印青用“喜出望外”一词高度赞誉民族舞剧《红楼梦》:“服装、舞美、灯光、音乐都非常好,演员表现很精彩,整体来看,不仅是对历史经典的回顾,还更多地给予观众美的享受。我觉得这是成功之作,超过我的想象!”

  著名表演艺术家黄宏表示自己在剧中感受到了“震撼、简洁、干净、美丽”:“编剧和导演非常有想法,只用了三种景:第一是幕,第二是灯,第三是屏风。大幕拉开的是历史,宫灯点亮的是梦幻,屏风褶皱里叠着的是故事,我看到它的大美。应当说《红楼梦》题材有几部成功之作,首先越剧版很成功,电视剧版也很成功,接下来就是这部舞剧版,同样非常成功。”

  著名剧作家、中国剧协顾问、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罗怀臻表示:“通过《红楼梦》可以看出,舞蹈界的青年人才层出不穷,他们对传统很亲近,不是颠覆,不是调侃,不是虚无,他们把传统化为了一种视角、一种审美,他们的情感是当代的,观念是当代的,我看到了舞蹈行业崛起发展的可能性。”

  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所长孙伟科认为这是一部忠于原著的创作:“我觉得这个剧作是一次非常好的拓展,采用舞剧的方式,把《红楼梦》的思想和艺术作了一次再现。”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百场如一,扎根人民,面向未来

  自2021年民族舞剧《红楼梦》在江苏大剧院完成首演,不知不觉已完成100场演出,场场满座,热度出圈,将含蓄经典的东方美学传达给全国观众,并凭借“红楼大梦”的情愫、舞蹈本真的魅力收获了一批又一批“真爱粉”,很多观众都对作品进行“二刷”“三刷”。“荷花奖”评选期间,甚至有“铁粉”不惜从全国各地飞来,奔赴荷花奖比赛现场“送考”。

  观众们无法择取出“最爱”的段落,因为十二篇章难分伯仲,每一幕都打动人:“我实在选不出最喜欢的段落,希望大家亲自去现场欣赏”“《花葬》这一幕的演绎是属于当下的,演员从妆造到肢体都突然由民族舞转向了现代舞,花冢上的群舞,万般幻,但不灭。行至最后‘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时,更有一种‘归去’的力量。”

  回望过往艰辛,主创主演团队秉持“百场如一”的精神,夜以继日、反复排练,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以更高、更严谨的要求和艺术标准,为观众呈现出更高的表演质感和充满分寸感的诚意之作,给观众带去属于《红楼梦》的东方神韵。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深刻指出:“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曹雪芹如果没对当时的社会生活做过全景式的观察和显微镜式的剖析,就不可能完成《红楼梦》这种百科全书式巨著的写作。”

  民族舞剧《红楼梦》能有今天的成绩,离不开每一个观众对它的关爱、保护与呵护,正是因为每一场都有观众一点一滴的陪伴和支持,民族舞剧《红楼梦》经历的创作排演之艰辛才更为值得。有观众对于观看《红楼梦》的感觉是“回家”和“定期充电”:“我已经看过20多遍了,它能给我传递很强的、持续的情绪价值。”

  导演李超表示:“《红楼梦》这个题材,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站在曹雪芹先生的肩膀上创作,我们要呈现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中国东方美学的力量。我们的根永远深系着传统,但是我们面向的观众和创作的方向永远是未来。”

  >>创新艺术生产模式,深挖文艺精品创作,大艺精诚,必有所获

  江苏大剧院自建院伊始,就开始摸索属于自己的原创剧目之路,探索出了一条以经典文学题材为主要方向,联合多个制作方形成合力,以打造生产型表演艺术中心为目标培养人才的创作通路。不仅着眼于全国范围内遴选艺术人才参与艺术创作,更通过多种手段引进艺术人才,充实江苏文艺创作人才库。既发挥老文艺家的优势和作用,行业青年领军艺术家的加盟也正进一步拓展剧院在艺术创作上的深度,为打造江苏文艺高峰提供持续不断的源动力。

  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出品人、江苏大剧院总经理廖屹表示:“民族舞剧《红楼梦》从全国27部剧目中脱颖而出,荣膺‘荷花奖’,现在迎来百场演出,值得纪念。在此,非常感谢各位艺术家的大力支持以及观众的厚爱。我们会创作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舞台作品,将‘江苏大剧院原创剧目生产’这一金字招牌擦得更明亮。”

  未来,江苏大剧院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继续把艺术创造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将江苏文脉融入文艺创作中,探索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舞台呈现方式,创作出更多代表江苏文化内涵、体现江苏特色、展现江苏精神的舞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