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节目《骑行金中都》海报
建城三千年,立都近千载,北京自金定都历经五朝风云,在历史的悠悠长河中闪耀星汉,在生长至欣欣向荣时引领风尚,成为将古都文化与现代城市新旅游融合发展的标杆。据此,北京广播电视台文艺广播中心《打开文化之门》栏目精心策划《骑行金中都》系列特别节目,以纪念北京建都870周年为契机,溯古探新,将现代新兴生活方式融入悠久历史文明,用坚实的文化基础、有序的编排布局、风趣文艺的讲述方式,回溯870年的城市变迁,勾唤观众集体记忆,彰显都市文旅新气象。
公元1153年,金王朝南迁都城,改燕京为中都,北京建都史以此为开端,距今整870载。北京文艺广播《打开文化之门》节目组以此为契机,秉持立足首都、打造“文化名片”的制作理念,以“金中都”的地标、建筑、文物为线索,访古溯源,推出“骑行”系列续作,重翻北京作为金中都这壮阔史书的新一页。节目将金中都的历史变迁作为脉络,引经据典,以金建都为伊始,上追海陵王完颜亮迁都北京的曲折经过,下挖中都仿照宋朝汴梁城的形貌规制,将建筑整体风貌与时代和统治者紧密相连,开篇便勾勒出中都关于政治、文化的雏形,将时代的画卷徐徐铺开。
“中都”是历史的印记,“骑行”是新潮的表征。于都市之中追溯往昔的方式有很多,或探访,或体验,或讲述,《骑行金中都》则打破传统叙事模式,结合时下最时兴的慢生活、轻旅行方式,以骑行路线为整体布局逻辑,用声音带领观众驶览古都景色,探寻地标性景观的“前尘后世”。从皇城出发,向东南西北分出多条路线,外沿城郭、内至宫城网状式展开,见证了从燕京到北京、从中都到首都的岁月历程,也推介了当下流行的生活方式,将历史文化血脉融入城市文旅发展。当地图上一条条的行驶路线,与宫城、皇城、城郭的层层规制相重叠,便以城市一步步扩张发展的标记,形成一圈又一圈深刻隽永的年轮。
《骑行金中都》在内容编排上串联时空,环环相扣,从小地点窥大时代,层层剖解,以小事迹喻大真章,声声入耳,用质朴的声音故事呈现历史星河。正如节目中所讲述,北京钢厂在首钢的光辉中渐渐被人们所遗忘,承载着的却是北京“有铁无钢”的重要转折;甘石桥因“赶尸桥”而负名,如今在地图上只留下一个公交站的名字,却见证了首都工业的繁盛;年轻人不再熟悉的双合盛啤酒厂,背后支撑的是抗战中民族品牌的崛起;已经消失的广安门火车站,无法磨灭京张铁路开启中国不依靠外资的辉煌。看似风花雪月,实则踏过的是由基础建设、产业细胞构成的城市肌理脉络;听的是人间烟火、趣闻轶事,却处处暗藏历史洪流中坚韧奋斗的民族气血;行走在现代化修建的康庄大路,抑或翻新平坦的胡同小道,纵横的则是时代车轮碾出的锦绣前程,节目在每一次的骑行中,构建出属于中都的“平行宇宙”。
悠悠时间长河中,唯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精良的制作,才能撑得起后人的前赴后继、守得住听众的期待。为了最大限度地还原北京这座古城的风采,节目不仅以历史地标为锚,抛出了无数个点位印记,还特别邀请业内专家学者,讲述建筑、景观与人之间的故事,夯实文化基础。《北京中轴线文化游典建筑——鸿图永驻》的作者高申从建筑、建城的角度,借当前的广安门、马连道茶城、北京市第十四中学等地标,沿着金中都城垣向东、向北的骑行线路,定位历史上金中都的莲花池、甘石桥、善果寺等地点,走过天宁寺塔、昊天寺、白纸坊等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遗址遗迹,为公众推介真正有价值的“探城”文旅骑行路线。为了更加清楚地用语言呈现故事的画面感,还配合《打工奇遇》《武松打虎》《一年又一年》等经典小品、相声、电视剧的相关片段,植入接地气的京味儿叙述语态,将观众沉浸式拉入都城的生活场景之中。
轻脚步,慢生活,对“金中都”而言,文化是底色,历史丰其神韵,骑行注入新鲜血液,灌注这个古老都城的脉络与躯体,生出新的活力。百年义利、双合盛五星啤酒是时间淬炼的味道,达官营、崇效寺化身教育之基,詹天佑、王懿荣在这里留下不朽的足迹……浓缩了北京870年气韵风姿的电波始终在城市上空回荡,永不消逝,让旅行途中的人们总能随着声音中的字字句句,在这无数次沉睡又苏醒的古老都城中有依可循、有乐可享、有精神可寄托。
一座城,因历史而厚重,一条路,因通行而鲜活;一段声音,接通时空与情感,一次骑行,穿越过去和现在。《骑行金中都》正是以严谨的考究挖掘北京的故事,借别出心裁的设计领略故都的景色,用一条条时光隧道般的文旅骑行路线,激活新时代新发展的消费新场景。在文旅节目不断求新求变的当下,更是做到了求实求深,完成了一场始于声音、合于生活、忠于历史的听觉盛宴。
栏目合办:中国艺术报社 北京市广播电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