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艺术基金“国际化戏剧评论人才班”在上海交大举办
在“全球人文”理念下推动中国戏剧发展
栏目:观察
作者:张柒柒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为了在全球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传统文化,繁荣戏剧艺术,促进艺术交流,由中国文艺评论(上海交通大学)基地承担的“国际化戏剧评论人才班”日前举办,致力于为年轻的戏剧评论人才搭建高端学术平台,让学员们赓续李叔同、洪深、顾毓琇、卢燕的戏剧影视传统,在上海交通大学演讲、研究、“唱大戏”。陈涌泉、徐粤春、周汉萍、郑浩、陈东、陈思和、杨俊蕾、李兴阳、高子文、何成洲、宫保荣、陈军、夏波、吴新苗、李伟等来自于文旅部、中国文联、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的48位专家和多位来自美国、日本和中国香港地区的著名学者授课交流,知识的传播与智慧的启迪彼此辉映,文献的梳理与诗意的追求并行不悖,问题的正视与解题的方法趣味盎然。

  “国际化戏剧评论人才班”期间,还举办了国际化戏剧论坛。论坛由中国文艺评论(上海交通大学)基地副主任、首席专家谢柏梁主持。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人文艺术研究院党委书记齐红,中国文艺评论(上海交通大学)基地主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王宁等出席。

  “国际化戏剧评论人才班”探讨了戏剧的多个国际化前沿问题,包括“多剧种展演与西班牙喜剧”“中法戏剧风景与古今戏剧演进”“国际戏剧文化与京港戏剧撷英”“中德俄戏剧传承与现代创新”等课题。

  数字技术与戏剧

  随着数字技术全面赋能文化产研,线上演播市场快速发展,数字技术令戏剧教育面临巨大考验的同时,也令表演教育者与研习者在媒介融合的当代视角下不断探索、尝试、创新与积累经验,云展演的方式无疑是为表演教学模式闯出了一条新的道路。与会专家认为,云展演对表演方式、表演教学、观演习惯所带来的挑战需不断地探索与调整,以期成为戏剧艺术展演与教学的新常态。专家们从数字技术、媒介差异、介质差异三个方面论述线上线下展演的差异,认为在云展演中话剧台词处理方式亦有转变。数字媒体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介入,令舞台艺术的观演关系和创作模式均发生改变。从内容上来看,当下的舞台艺术接纳并融合了网络视听和电子游戏等数字艺术的某些特质,呈现出沉浸性、互动性和叙事性的新特征。从产业上来看,数字技术的参与建构了一种全新的交互性文化产业模式,艺术、科技与人文的跨学科共融成为舞台艺术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于舞台艺术创作者而言,如何在数智时代下立足舞台艺术的审美特性本身,辨析技术与艺术的关系,重建舞台艺术的诗性本质将成为新的考验。应在新的时代语境中探索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舞台艺术创新发展路径,以增强中国人文艺术的文化自信,助力中国优秀文艺作品的海外传播。

  跨媒介性既是当代剧场艺术实践的重要趋势之一,也是剧场研究亟待处理的基本问题之一。近半个世纪以来,在社会转型的驱动之下,涌现出大量不同于传统戏剧剧场的跨媒介剧场作品。从上海到全国,从中国到世界,近代上海的舞台艺术已经非常“现代”。上海近代舞台创新,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对于全国乃至全球的戏剧艺术,都有着较大的回顾、参考意义。

  “他山之石”与中国戏剧

  对比一些品牌化的国际戏剧节,中国方兴未艾的戏剧节活动,当然还有国际化、品质化和大众化延伸的诸多空间。如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近年来呈现的三个主要主题:倡导欧洲少数族裔群体权益、揭示欧洲女性生存现实以及探索欧洲社会治理和边缘化议题。这些主题通过不同的演出作品得以体现,突显了戏剧节致力于应对欧洲紧迫社会问题的承诺。阿维尼翁戏剧节为社会对话创造了空间,放大了被忽视的声音,挑战了欧洲压制性结构,构想了理想性的社会框架。与会专家还探讨了20世纪下半叶德国独立剧场的逐步兴盛,新戏剧形式——城市项目自21世纪以来在当代的德国城市空间不断出现。从在城邦文明孕育下的古希腊露天剧场模式和中世纪晚期的马车巡演,到工业文明下逐渐规范化和专业化的现代剧场建筑,再到当代的公共城市空间,戏剧艺术从宏观历史角度观察呈现一种“从城市中来,到城市中去”的发展路径。德国的城市戏剧项目突破的不仅是表演空间上的边界,也是对传统镜框式舞台和“摹仿”表演范式的颠覆,试图以一种“策展”的构作方法实现美学边界的跨越。城市项目的制作在德国也从独立剧场逐步走进公共剧院,成为后者实现内部工作机制变革与自我制度批判的有效美学手段,这未尝不是另一种在制度层面的边界跨越。当代戏剧艺术的创作边界正不断向外扩展,开放的创作体系为多元的剧场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可能性。

  各国都经历了戏剧政策类型的不同演变。也就是说,政府在戏剧领域可以扮演不止一个角色,也可能寻求实现不止一个目标。传统戏剧在当代的保护与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为了从根本上扭转戏剧艺术发展的生存困境,政府需要在支持和促进戏剧传承发展中增加新的内涵,增加新的助推角色,提供和实施新的戏剧政策类型,这才能促进戏剧稳健而多元的发展,滋润人类的精神家园。

  如目连戏作为佛教文化与中国孝道文化相结合的跨文化戏剧,在浙江、福建、安徽、江西、湖南等地都得到了保护与承传。其中,调腔目连戏作为浙江省绍兴目连戏的一支在艺术形态上极具特色,其保护单位新昌调腔剧团和绍兴市非遗保护中心于2018年、2019年先后恢复上演了调腔目连戏《目连拜佛》和《目连救母》(上下两本合称《目连僧》)。福建莆仙戏目连戏、祁剧目连戏与调腔目连戏相映成趣、各具特色,在全国目连戏的抢救性、恢复性工作中形成一定程度的互补关系。

  话剧九人在2019年至2023年陆续推出《四张机》《春逝》《双枰记》《对称性破缺》《庭前》五部民国知识分子戏剧。与会专家以《四张机》作为典型案例,从话剧IP运营角度入手,分析话剧九人在戏剧市场获得成功也碰到诸多挑战的原因。聚焦于国有剧团之外的剧社生存与演出,对于中国诸多民间剧团有着较大的借鉴与启发意义。进念·二十面体是荣念曾等人经营的戏剧团队,多年以来在国内外戏剧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天宫》中,进念·二十面体通过作用独特的舞台布景,构造出了一个独特的镜像空间。在这个空间里,镜像与人物相互交叠,两种文化相互碰撞,使人物身份的定位也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主体与客体、自我与他我、现实与镜像、一度时空与多维时空……不同的体认角度构建出纷繁多姿的生存与发展景观,这就使人为之迷恋或予以质疑。

  河南省曲剧艺术保护传承中心(河南省曲剧团)创排的大型现代曲剧《鲁镇》是陈涌泉根据鲁迅《祝福》《狂人日记》等小说改编创作,张曼君导演。曲剧《鲁镇》创造性地突破了经典文学作品戏曲改编的窠臼,在戏曲叙事结构与悲剧创作方面锐意创新、大胆尝试,展现出了新时代曲剧艺术独特的魅力与强大的生命力。剧作着力刻画了“鲁镇”世界中祥林嫂、鲁定平和狂人的双线性叙事悲剧,并塑造了阿Q、孔乙己、华老栓等一众悲剧性的人物群像。

  “国际化戏剧评论人才班”三分之二以上是用英法日等多语种授课。王宁倡导“全球人文”(global humanities)理念,即在国际舞台上,中国的人文学者应该承担起新一波全球化的领军角色,不仅要对中国问题发言,同时也应对全世界、全人类普遍存在并备受关注的人文性和现代性问题发出自己的声音。在中国戏剧的国际化评论与推广、西方戏剧与理论的引进、中西戏剧的深度融汇与相互映照等方面,作出自己的学术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