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为评弹
——追念著名评弹表演艺术家余红仙
作者:吴新伯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余红仙(1939-2023)

  8月19日早晨,我们尊敬的一代评弹大师、毛主席词《蝶恋花·答李淑一》改编评弹的首唱者、第八届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余红仙驾鹤仙归,闻讯后不禁潸然泪下。余红仙老师是看着我一路成长的一位长辈,在我从艺之路上,她老人家的提携之恩令我终生难忘。不仅于我,她对青年演员的培养和教导对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成熟,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她生病多年,近一段时间身体情况也不太乐观,但当闻此噩耗时,仍是满怀悲伤。

  余红仙老师自1952年学艺,两年后即登上书坛, 1960年由上海市黄浦区长征评弹团转入名家最为集中、艺术水准最高的上海评弹团工作(时称上海人民评弹团)。她出道伊始就与评弹名家王再香等拼档演出,后又与李伯康、徐丽仙、朱雪琴、蒋月泉、陈希安、杨振言等评弹名家合作,得益于前辈艺术家的指点和党的培养,她在艺术上提高很快。经过不懈努力,余红仙由一名青年新秀逐渐成长为著名评弹表演艺术家,是新中国培养和成长起来的文艺家中的杰出代表。

  余老师演出的书目众多,塑造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其中经典长篇书目有《双珠凤》《杨乃武与小白菜》《珍珠塔》《白蛇传》《描金凤》等。还有多部新创作的长篇名作,如《钗头凤》《贩马记》《党的女儿》《夺印》等。能够演出这么多部长篇的艺术家实属罕见,更难得的是,这些书目大都为经典名作,都是她与评弹大师、名家们合作的硕果,因此,余老师为评弹艺术、为后辈留下一大批艺术财富,让我们受用至今。而她的代表作——为毛主席诗词谱曲的评弹作品《蝶恋花·答李淑一》更是超越苏州评弹甚至曲艺的领域,成为家喻户晓的名作,为扩大评弹艺术在全国乃至世界上的影响力作出巨大贡献,并得到周恩来、陈云同志的高度评价和亲切指导。

  1957年,《诗刊》杂志刊发毛泽东的18首诗词后,全国掀起一股毛主席诗词热,音乐界纷纷为毛泽东诗词谱曲、传唱。1958年秋,当时还是上海红旗评弹队青年演员的赵开生执笔谱写了一首《蝶恋花·答李淑一》,由余红仙在上海西藏书场作为正书前的开篇试唱,赢得满堂喝彩,由此久演不衰、广为流传,深受听众喜爱,成为评弹艺术中脍炙人口的保留节目。周总理曾多次听余红仙演唱《蝶恋花·答李淑一》,还鼓励她多谱唱毛主席诗词。有一次,周总理听她演唱的《十六字令三首》,很高兴,并提出配乐要再加工的要求。于是,在1961年1月22日上海交响乐团、上海合唱团联合举行音乐会时、由上海交响乐团伴奏,上海合唱团二百人的合唱队伴唱,余红仙独唱了《蝶恋花·答李淑一》。经著名作曲家黄贻钧和著名指挥司徒汉等人精心编配,作品在音乐上更加丰富完整,它以声情并茂的演唱和气势恢宏的感染力,很快风靡神州大地,使评弹艺术第一次打破吴语区的地理局限,开始走向全国。

  著名曲艺理论家常祥霖得知余老师辞世后,饱含深情地回忆起他当时聆听《蝶恋花·答李淑一》的盛况和感受:“我当时是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四军业余文艺兵,1970年12月26日,荣幸地在长江剧场欣赏了余红仙老师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的那一次震撼人心的演出。演出之前,和蔼慈祥的李淑一前辈还在现场作了报告,她十分动情地讲述了她与柳直荀烈士的深厚情感、与杨开慧烈士的革命友谊,和大家分享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诗词《蝶恋花·答李淑一》的由来,解释了词中与词外的深刻含义,场面激情澎湃,掌声一阵高过一阵。报告结束,余红仙老师身穿红艳艳的演出服走上舞台,怀抱琵琶端坐台中,在庞大的乐队与合唱队的映衬下开始了壮怀激烈、感心动耳的精彩演出,如今想来宛若梦境,是我一生中不能忘怀的、心灵极为震撼的艺术享受。”这样真挚的回忆,让我们这些没有经历过当时动人场面的后辈犹如亲临现场。可以说,一曲《蝶恋花·答李淑一》造就了余红仙,也成就了评弹艺术。

余红仙与杨振言演出《描金凤》

  1978年,陈云同志在杭州听了余红仙、杨振言拼档演出的长篇弹词《描金凤》后深表赞赏,之后又多次观看演出并接见了余红仙老师,陈云同志还谆谆嘱咐:评弹要就青年,要支持新作品、要坚持出人出书走正路,这些指示都给了余红仙极大的鼓舞和动力。

  后来随着年龄增大,她由下手改为上手,本可以继续演出她的代表作《描金凤》,但余老师却不安于现状挑战自我,她和搭档沈世华一起在杨振言和著名评弹作家徐檬丹的辅助下,重新整理编写了她年轻时演出过的另一部长篇弹词《双珠凤》。这对于当时行政工作和演出任务都极其繁忙的余红仙来说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但余老师还是克服了诸多困难,成功地把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双珠凤》搬上书台并再次享誉江南,这部作品后来成为余红仙的又一经典代表作,并传给了她的多位学生。如今,她的再传弟子、上海评弹团的年轻一代演员也已经说着《双珠凤》走上了书台。

  20世纪90年代后,余红仙老师频频受邀出访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每到一地,观众都会从四面八方踊跃而来聆听她的演唱。如1996年,一场罕见的大雪袭击纽约,而来自中国的一台戏曲和评弹演出在卡内基音乐厅内举行,剧场里座无虚席,余红仙与杨振言以评弹《西厢记·拷红》一折赢得观众雷鸣般的掌声,她的艺术魅力由此可见一斑,此事也作为美谈一直流传至今。

  多年来,余红仙获奖无数,始终爱党爱国,坚守自己的艺术理想,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勇于突破、不断创造,为她所钟爱的评弹艺术和文艺事业奉献了一生。斯人已去,风范长存,余老师是我们的一名老师、一位长辈、一种精神、一生榜样。

  (作者系中国曲协副主席、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曲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