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歌剧舞剧院交响音乐会《草原意象》在京举办——
擦亮新时代北疆文化名片
栏目:艺术视点
作者:乔燕冰  来源:中国艺术报

  繁弦急管赓续北疆大地文脉,丝竹齐鸣彰显中国交响风采。8月24日,中国交响乐世纪回顾暨第八届中国交响音乐季——中国歌剧舞剧院交响音乐会《草原意象》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举办。音乐会由内蒙古自治区文联、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投资集团出品,中国歌剧舞剧院交响乐团、呼和浩特市歌剧舞剧院演出,带领首都观众体验文化交融的大美中国,领略祖国北疆的亮丽风景,感受内蒙古大地的草原意象,感知交响乐本土化、民族化的实践成果。

  在以红色主题作品为主基调的音乐会上半场,多个曲目变幻丰富、深沉隽永的音乐表现,带领观众在经典作品无限魅力中回顾激情燃烧的峥嵘岁月。歌剧《白毛女》组曲以鲜明的民族风格,在熟悉的旋律中奏出不一样的时代回音;由作曲家南维德和魏稼稔共同创作的笛子协奏曲《走西口》通过挖掘内蒙古本土音乐素材,将交响乐与民族音乐有机融合,讲述一段荡气回肠的西口情韵;交响音诗《英雄儿女》的核心段落取自舞剧《英雄儿女》的音乐,核心主题动机摘自著名作曲家刘炽创作的歌曲《我的祖国》,突显了慷慨深切的家国情怀;作曲家郭文景创作的交响变奏曲《祖国》,通过引子和《义勇军进行曲》的十二个变奏,表达了对前进的祖国、团结的祖国和伟大的祖国诚挚的爱意和深情的祝福。

  策马驰骋,感受那达慕盛会的恢弘;舞动安代,畅享歌舞交织民族团结;做客婚礼,领略风俗礼节亲人祝福;走进草原,体会血脉传承家国情怀……下半场,本场音乐会的重头曲目交响曲《草原意象》,铿锵悠扬地勾勒出一部宏阔壮美的草原华章。作为新时代内蒙古原创交响乐的优秀代表作,该曲目由内蒙古作曲家南飞雁和天津音乐学院教授陈乐昌联袂创作。作品以内蒙古民歌和音乐节奏为基础素材,通过《奔腾》《婚礼》《英雄》《节日》四个乐章,穿越中华大地无垠的时空和想象,在丰富的交响手法的呈示和渲染中展现细腻、朴实、坦荡的草原之声。尤其是将最具内蒙古音乐文化标志的乐器马头琴和长调歌唱旋律,与管弦乐交融同构,书写祖国北疆深邃的历史文化和豪迈的民族品格,在润物无声中描绘出一幅绿色生态的自然景观、多元灿烂的人文画卷和民族团结的深情赞歌,展现了中华文明的一体多元和中华文化的千姿百态。

  “这部交响乐能让观众深切感受到作曲家对内蒙古这片沃土的赞美和歌唱,在每一个乐章中都会有非常典型或非常有特点的蒙古族音乐运用。”执棒本场音乐会的中国歌剧舞剧院交响乐团常任指挥金刚由衷赞叹内蒙古作曲家不断尝试用交响性或西方乐器表达内蒙古音乐,把内蒙古独树一帜的音乐语言和突出的音乐特色呈现给大众。

  中国歌剧舞剧院交响乐团副团长宋强感叹:“《草原意象》这部交响乐作品是民族气韵与民族气节的双重展示。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和喜爱优秀文艺作品是我们作为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该部作品也是一张最好的代表内蒙古音乐的文化名片。”

  南飞雁介绍, 2017年获批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2023年初入围中国交响乐世纪回顾暨第八届中国交响音乐季的交响曲《草原意象》,是她于1992年就创作出雏形,后经与其恩师陈乐昌在内蒙古开展田野调查,深入研究内蒙古民歌及蒙古族代表性乐器马头琴、长调等音乐元素与交响乐的融合运用,几经修改打磨完善的作品,希望用音乐展现新时代内蒙古的壮美辽阔与安定和谐。

  内蒙古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冀晓青表示,历经多年打磨的交响曲《草原意象》体现了对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创作理念,生动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实践的万千气象和盎然生机,鲜活地展现了壮美内蒙古的交响画卷。这是内蒙古本土作曲家的原创交响音乐作品首次入选中国交响音乐季,在首都国家大剧院中国交响乐世纪回顾的舞台上精彩呈现,面向全国,进一步树立了民族团结模范自治区的良好形象,擦亮新时代北疆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