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烽火塘田》:
这所“战时讲学院”,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栏目:本期视点
作者:李博  来源:中国艺术报

电影《烽火塘田》海报

  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30周年及“塘田战时讲学院”创办85周年,由潇湘电影集团有限公司筹拍的电影《烽火塘田》已拍摄完成。影片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主导在湖南邵阳塘田创办战时讲学院这一历史事件为题材创作,通过塑造一群进步青年铸就信仰、苦练本领、英勇救亡的英雄形象,生动再现了以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吕振羽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聚集塘田战时讲学院,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为培养抗战人才作出的重大贡献。据了解,该片将在今年9月教师节期间上映。

  由中国电影评论学会、湖南省电影局、潇湘电影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电影《烽火塘田》观摩研讨会日前在京举办。童刚、尹鸿、康伟、皇甫宜川、赵卫防、宋智勤、陈旭光、黄维、李春利、王纯、张晋锋、胡建礼、叶航等业界专家学者,与欧阳文风、刘开云、欧阳翀、彭茂华、田涧、吕坚、周琦、赵楠、彭隽、刘筠燃等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潇湘电影集团、中共邵阳县委宣传部相关部门负责人及电影《烽火塘田》主创代表,共同探讨了影片的艺术特色与创作得失。研讨会由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卫主持。

  塘田战时讲学院于1938年9月15日开学,1939年4月21日被国民党当局查封并强迫解散。虽然讲学院只举办两期、培训学员250余名,但接受信仰武装的学员和千百被熏陶的民众,已经成为星星点点的火种,带着燎原的希望散落在抗日战场的茫茫大地。如果说当年的延安“抗大”是培养党的高层次抗日干部的摇篮,那么塘田战时讲学院就是南方基层抗日干部的一座革命熔炉,它与延安“抗大”交相辉映,其播下的革命火种和培养的人才为湖南乃至全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作出了贡献。电影《烽火塘田》正填补了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在电影创作领域的空白。

  专家们认为,《烽火塘田》以历史现实主义的笔触,真实描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烽火连天时期培养抗战人才的战略眼光及其努力实践,在统一战线框架下组织知识分子在湖南邵阳塘田艰苦办学的历史事件,栩栩如生地塑造了在战争动荡中奋发砥砺、坚持教学的师生形象。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评价,《烽火塘田》结构完整,将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教育与学习、学校与民众三组关系有机融入叙事线索之中,并在叙事推进的同时塑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从而展现了塘田战时讲学院创办的全过程,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与史学价值。

  中国艺术报社总编辑康伟认为,《烽火塘田》充分体现了主创对中国革命历史独到的发现力与开掘力,具有题材与艺术的独到性。影片准确把握时代精神,生动展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与作用,彰显出青年人在历史大潮中的激荡与抉择,并在表现观念冲突的过程中塑造了丰富多样立体的角色群像。

  在《当代电影》杂志社总编辑皇甫宜川看来,《烽火塘田》是一部“有故事、有青春”的作品,更是一部“有民族历史、有民族精神”的佳作。影片艺术化地表达了“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主题,展现了一群先进青年从热血知识分子逐渐成长为民族战士,并成为“星星之火”散落到中国大地上的动人故事,能够为当下观众带来某种跨越时代的精神支撑。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所长赵卫防表示,《烽火塘田》是抗日战争题材电影的新选择,影片既有对抗战烽火的展示,更有对战时学校的呈现。影片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和情感性,对抗日战争时期的各色人物都有关注与描摹,片中的师生情、同窗情、战友情与爱情,都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宋智勤认为,《烽火塘田》角度选取独到,将一所小学校放置于大时代之中,做到了以小见大、以大观小,证明了只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才能救中国这一真理。影片展现了信仰的力量,通过流畅的故事与鲜活的人物,让观众真切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在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眼中,《烽火塘田》充分体现了“电影湘军”的特色,影片在抗日战争的历史洪流中选取了关于塘田战时讲学院短短8个月的历史片段,在不到2个小时的片长中,汇聚了大量社会各阶层的各色人物,以小人物群像呈现大时代中普通人的选择与担当,展现出一种《清明上河图》式的广阔视角,十分值得称道。

  导演周琦也讲述了自己的创作体会:“对于当下青年观众来说,塘田在哪里?吕振羽是谁?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不知道的。本片希望告诉青年观众,在抗日战争敌我交战激烈残酷的1938年,在‘国统区’邵阳塘田集聚了这样一群著名文化学者和热血青年。在影片中,我们要把民族统一战线背景下的不同人物构建起来,要在简洁而真实的烽火历史图景展示下,将民族统一战线下的暗流涌动、矛盾交锋、求同存异作为一条暗线表现出来,通过十分具体的故事、人物和细节,再现这个意义重大的历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