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空变幻中领略一场“笙音之旅”
——王磊笙专场音乐会述评
栏目:品味
作者:宋阳  来源:中国艺术报

“笙音之旅”——王磊笙专场音乐会现场

  “笙音之旅”——王磊笙专场音乐会日前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上演,这场音乐会是王磊入选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的重要成果,既饱含了他对笙演奏事业炽热而执着的情愫,更体现出他对这门古老艺术冷静而理性的思考。

  作为一门古老的音乐艺术,笙有着悠久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笙专业在演奏、教学、创作、研究等方面都取得很大成就,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作品、人才和乐器改良成果。王磊的这场音乐会就集中展示了笙演奏艺术在作品上的丰富性与时代性,通过他精湛的演奏表达出古老乐器的时代新声,在笙音之旅中感受文化的变迁、时空的变幻。

  当晚的音乐会,王磊携手众音乐友仁和学生,演出了笙独奏曲《晋调》《微山湖船歌》、笙协奏曲《钟笙》《万里行》和为笙、大提琴与打击乐而作的《天际风声》,以及笙群与乐队《塔海》。这些作品中,既有代表地域文化特色和民族音乐风韵的经典乐曲;也有基于笙特殊的文化含义、技巧、音色等因素,近年来被作曲家所青睐后新创的现(当)代音乐作品。王磊对作品的选择有着自己的考虑,他认为笙演奏艺术应该掌握和学习不同地方风格的优秀作品,只有精益求精、不断打磨,才能从传统经典作品中奏出新的理解、新的诠释。

  在这场“笙音之旅”音乐会中,王磊演奏了笙的经典作品《晋调》(阎海登曲)和《微山湖船歌》(牟善平、肖江曲),这两首作品均是以戏曲艺术的曲牌唱腔为主题音调和核心因素,大量运用笙的常用及特殊演奏技法,尽管现在听来是非常传统的写作手法,但在当时却集中体现了作品的创新意识、审美特征,以及对生活的由衷赞美与热爱之情,这些“传得开”“接地气”的民乐作品,时至今日仍能从中感受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鲜明的时代印记。

  近年来,包含“笙”在内的诸多民族乐器备受作曲家青睐,在新创的现代音乐作品中,民族器乐被赋予极大的可塑性。王磊是笙界演绎现代派作品较多的一位演奏者,许多展示现代音乐作品的专场音乐会上经常会看到他的身影,王磊自己也首演和出版了多首(张)现代音乐作品和专辑。无论是传统曲目还是现代派作品,都非常需要演奏者的二度创作,进而从中试验、筛选、推出一些具有学术探研意义,体现技术含量和文化所指,并适用于表现方式与载体的现代音乐作品。当晚的音乐会,王磊还特别准备了近两年涌现的优秀现代作品,向大家呈现笙的可塑性、前瞻性与丰富表现力。《钟声》(谢文辉曲)和《天际风声》(贾国平曲)都是王磊首演并多次演出过的。前者是受到中国古乐的启发,将充满仪式感的钟声作为核心素材贯穿全曲,同时也受到蒙太奇艺术思维的启发,将原始的音乐材料分解成若干个蒙太奇片段,通过并置、叠加、闪回等手法重新拼接组合;后者是一首笙与西洋乐器结合的作品,作曲家尝试在音乐的创作中,将诗歌中的语言意境与音乐表现、文字结构与音乐结构进行紧密结合,用笙的悠远与融合、打击乐的风声音效、大提琴模仿马头琴的感觉营造草原之夜,展示一种辽阔与寂寥的时空背景。

  音乐会上还呈现了两首笙乐新作,一首追忆历史,一首描述当下。《万里行》(郝维亚曲)的音乐创作有感于佛教自西向东、涓涓细流般如来如往在丝绸之路上的故事,作品中可听出作曲家对笙独特音韵的精神寄托。因传统笙是汉传佛教梵乐中的常用乐器,以此表现宗教的唯美与宏大,以及对这条文化之路、交融之路的深刻思考与憧憬向往。《塔海》(王云飞曲)以塔吊林立的河北雄安为描绘对象,以笙群与乐队的体裁为载体,用鲜明的音乐情绪营造出一片生机盎然的场面,表现出劳动者在静谧的工地上迎接晨曦、在火热的劳动中迎来夜晚,合理巧妙地用键笙组合及音响来表现动感的劳动场景,在音乐中抒写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伟大工程。

  其实,这场音乐会原定的主题更为宏大——“笙音之旅美丽中国”,旨在通过笙艺术的经典作品和优秀的新作来展示笙这件乐器的艺术魅力和时代新貌。曲目的选择体现着音乐会的深远用意,王磊曾质朴地表达过:无论是传统作品还是现代作品,都是希望听众对于笙这件乐器在当代发展有更多的了解,希望通过这场“笙音之旅”音乐会,把近些年自己的一些积累和所学展示出来,并借此带动更多的笙的学习者、爱好者,开启一个有方向、有潜力的引领和传承。

  如果讲毕生追求还有些早的话,王磊一直以来的努力正是体现着他在笙艺术上的孜孜以求和勇于探索。王磊说:“虽然笙这件乐器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但是从目前的发展状态来看,相对于其他民族乐器,不论是出作品、出人才,还是传播度、广泛性,笙的发展现状其实还是有一定局限和短板的。”随着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胡天泉、阎海登等一代笙艺术家把笙搬上独奏舞台,笙艺术在专业舞台上有了新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多地引起社会和业界的关注。在王磊看来,作为一个演奏者、一个教育者,笙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是每个“吹笙人”肩上的一份责任,这份“责任”需要在精进业务能力、提升文化素养、钻研教学内容、拓宽艺术视野、深入理论研究等诸多方面身体力行地去努力实践,才能体现一个“吹笙人”全方位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