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性”纪实影像:时代生活的记录者
栏目:观察
作者:徐莹  来源:中国艺术报

  当代的纪录片创作者更多倾向于将宏阔的历史事件与微观的个人奋斗相联结,通过个体的人生折射时代色彩与民族精神,从而为“国家相册”内的每一幅恢宏的历史图景添上生动鲜活的细节注脚。

  将目光投向火热的现实生活,成为了近年很多纪录片创作者的普遍姿态。从空间向度来看,这些作品触及城市与乡村、国内与国外、社会与自然等多个维度的现实图景,在视觉流转间汇聚成了以观照时代生活为主题的集体叙事。从时间向度而言,纪录片创作者往往不拘泥于特定的历史节点,而是以“现实的渐近线”串联起“今天”与“昨日”的不同辉煌,满足观众对于自我连续性与整体性追溯的热烈渴望。如果一定要在这一派“东方风来满眼春”的纷繁盛宴中寻觅其共性,那么“建设性”或许是答案之一。

  “建设性”的首要特征表现为“微距镜头”下一脉相承的人民情怀。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从我国第一部电视纪录片《英雄的信阳人民》到新近播出的《中国梦365个故事》《青春·致未来》等推优佳作,不变的是讲述人民的故事,变化的是讲述故事的方式。早期的纪录片常从宏观视角出发,以集体叙事的方式讲述峥嵘岁月中的英雄模范或人物群像。而当代的纪录片创作者则更多倾向于将宏阔的历史事件与微观的个人奋斗相联结,通过个体的人生折射时代色彩与民族精神,从而为“国家相册”内的每一幅恢宏的历史图景添上生动鲜活的细节注脚。

  这种视角聚焦的转变是对前人成果的继承与创新,就像学者保罗·康纳顿在其著作《社会如何记忆》中所写:“这个事实并不意味着宏大支配话语的消失,而是意味着它作为我们当今形势下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在无意识中仍起作用。”如在《中国梦365个故事》中,宏大的“中国梦”主题被具象化为退休教师彭士治、非遗传承人张宝桐等各领域内微观个体的逐梦与筑梦事迹,形成了散文诗般形散神聚的叙事风格,镜头对不同群体故事的聚焦与连缀恰恰构成了“人民”的整体意象。此类秉持“小人物、大情怀、正能量”创作理念的作品往往能深刻揭示出人民与历史之间相伴相依的永恒联系。讲好典型人物的精彩故事,历史的足音也自然在影像间铿锵回响。

  人民生活的历史性变迁也赋予了此类纪录片广阔的铺展空间,并催生出“建设性”的第二个特征——议题建设。一方面,近年来的现实题材纪录片作品大都体现出“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创作热情与责任担当,将镜头聚焦于现实生活的不同领域、不同维度,呈现出一番力争上游、欣欣向荣的艺术气象,如关注冬奥题材的《大约在冬季》《智能冬奥》,反映我国传统文化的《漆望·希望》《北京中轴线》,讲述教育与科学内容的《创新的使命》《你不了解的中国科学故事》。丰富多彩的故事使得现实题材纪录片的影像长卷既充满之于现场真实的纪实力量,也呈现出之于现实逻辑的认知价值。

  另一方面,纪录片中的“小康梦”“强国梦”“中国梦”又都统一于人民对“幸福梦”不懈追求的主题框架内,且创作者在礼赞新时代美好生活、讴歌各战线典型人物的同时,也不回避逐梦道路上存在的阻碍与矛盾,并将问题的解决作为叙事的线索与动力,如《生命缘——国之大医》中反映的医疗健康问题,《跨过灭绝边缘的麋鹿》中记录的生态文明与文化传承问题,《黑鹰队》中呈现的山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等。此类作品对现实议题的深度关切不仅能强化影片的真实感与生活感,也能在纪实影像与观众生活之间搭建一种“同形同构”的逻辑关联,使观者由“围观生活”转向“沉浸生活”,在进一步体察社会现实的基础上,达成更深刻的理念认同。

  同时不难发现,此类纪录片在新时代、新技术语境中的议题建设并不局限于对国内情况的描摹,其议题建设方式也不再是自生产链上游至下游的层层传导。前者体现为纪录片对减贫与包容性发展、健康与公共卫生、气候变化与绿色发展、创新驱动与数字经济等全球共同议题的探讨,以及影片中兼具鲜明中国特色与广泛全球共识的话语特征。如纪录片《黄河安澜》便紧扣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记录下了我国黄河治理实践的多样性、包容性、互助性,既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中国智慧,也彰显了我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发展理念。

  后者则表现为纪录片受众借助愈发便捷的新媒体技术和网络空间中的关系参与到议题建设中,使原本单一、半封闭的传播链条转变为“莫比乌斯环”式的多层级、多节点传播。如《大约在冬季》除了在央视体育频道首播外,还选择在央视频、央视网、央视体育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发布,并借由知名运动员、体育博主等公众人物在社交媒体平台宣推,带动平台用户进行话题讨论与传播,其微博话题阅读量超2亿人次,衍生原创作品千余条。这种议题建设方式从“只读模式”向“可写模式”的嬗变,不仅意味着受众从“消费者”到“产消者”的身份转型,还标志着纪录片艺术正在一种跨边界性尝试中进行着内容生态的重构。可以预想,这将是一个纪实影像在理念、类型与产业等多维度持续创新建设的过程。

  概而观之,暖心可感的人民情怀、深入生活的烟火气息与互通共融的议题设置是近年来现实题材纪录片的“建设性”所在,也是其广获成功的核心原因。随着国产纪录片进一步走向公众化与国际化,现实题材创作如何更好地强化其建设性叙事与跨媒介传播,充分发挥纪录片的社会性与公共性价值,应是后续创作者深入思考的时代命题,也是践行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