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光的孩子,在艺术的田野上一起奔跑!
栏目:本期视点
作者:乔燕冰  来源:中国艺术报

  首届乡村儿童艺术嘉年华正在进行中,中国儿艺“新时代种子计划”引领儿童——

做光的孩子,在艺术的田野上一起奔跑!

  盛夏骄阳如炙似烤,烘托着一个县城中酣畅进行的一场属于孩子的盛大“嘉年华”溢出的热情,街道上无处不见的活动海报主视觉中,中国儿艺经典儿童剧《马兰花》中的神树作为视觉的聚焦点,标示着这场嘉年华的主导与旗帜——儿童戏剧。日前在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启幕的中国儿艺主办、光山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以“在艺术的田野上一起奔跑”为主题的“首届乡村儿童艺术嘉年华”中,儿童戏剧,正在让这片土地和这里的孩子发生着神奇的改变。

  “‘新时代种子计划’会让艺术的种子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在当地一代代孩子们的心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排练的感觉怎么样?”“It's very good!(非常好!)”

  “你们觉得演好一个角色最重要的是什么?”“了解他(角色)的精神,了解他(角色)的灵魂!”7月9日,当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卢映川一行走进光山县实验中学教室中询问正在排练儿童剧《灯火》的学生小演员时,孩子们争先恐后地“秒回”。一问一答中,孩子们不仅毫不怯场,还句句回答恰如其分,金句频出,引得在场调研人员不禁惊诧和赞叹——两个剧目仅仅排练了7天,孩子们台词清晰流畅,表演用心入情,令人欣慰的状态和变化清晰可见。这,其实正得益于此次嘉年华的核心发力点。

  作为中国儿艺与县域文旅产业的首次深度合作,中国儿艺主办此次嘉年华是参与乡村振兴、践行“一切为了孩子”服务宗旨的创新实践。活动中中国儿艺派出数百人到光山县创作并演出数十场,同时开展戏剧教育工作坊、美育讲座、戏剧研讨会等活动。但在嘉年华集中发力的重头戏却是“新时代种子计划”(以下简称“种子计划”)的实施。中国儿艺派出一批优秀艺术家,深入挖掘光山本土红色文化和传统文化,创排了《灯火》《少年司马光》两部独属于光山孩子的作品,让光山县部分中小学生和老师参与演出。

  “司马光在这砸过缸,鉴真和尚在这烧过香,红军在这打过枪,这里是邓(颖超)大姐的故乡。”如同光山县委副书记、县长李伟的精练介绍,北枕淮河水、南依大别山,地处鄂豫皖交界地带的光山县,有着悠久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和革命历史文化积淀。中国儿艺艺术家敏锐地聚焦光山县标志性历史人物和革命先烈故事,倾情创作这两部儿童剧。《灯火》取材于光山县真实历史,讲述了文殊乡“匡式八子弟”参加红军投身革命的感人故事。《少年司马光》则以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为原点,嵌入少年司马光对水与人的品性的辩证探索,溯源这位文史学家的成长密码。两部剧同时于7月1日党的生日当天在光山县实验中学和光山县第一完全小学正式开始排演。

  “看到了两部剧的排练,孩子和老师们质朴率真的出色表现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更鼓舞了我们,我们甚至已在畅想:二十年之后,在许多光山的家庭里,或许父母和孩子会共同探讨他们共同扮演过的同一部作品中的同一个角色……而那部作品,就是在我们这次活动中创作首演的。这也正是中国儿艺‘种子计划’的初衷:把属于当地的文化元素进行艺术赋能,培育成熟之后再种回当地,让这一颗颗艺术的种子在属于自己的更广大的土地上、在当地一代代孩子们的心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中国儿艺院长冯俐介绍,这两部剧不仅将作为中国儿艺“种子计划”剧目在嘉年华闭幕式首演,还将永远留给光山,形成戏剧普及的载体,由光山县师生代代相传。

  “如果老师们获得戏剧滋养,会像蒲公英一样,把戏剧种子播撒到整个光山的田野中,改变这片戏剧的荒漠。”

  “真人演的剧从来没看过,我看到开幕式儿童剧演出节目单时,还以为是看电影呢,不知道是真人演的。我女儿是嘉年华中一个活动的小主持人,还为‘中国儿艺大剧’做了宣传,但她也根本不知道儿童剧是什么。”带领学生满眼渴望等待着嘉年华开幕式剧目《三个和尚》演出的光山县实验小学四年级14班班主任冷冬阳说。

  从未看过儿童剧,甚至完全不了解儿童剧的概念,几乎是所有光山县师生和家长的普遍认知事实。而此次嘉年华活动儿童剧的介入,不仅让这里的师生和家长看到了儿童剧,部分人还有机会参与演出。所以正像信阳市光山县第一完全小学校长虞琴用“珍视”二字,强调“种子计划”两部剧在他们心中的分量。“看着这几天的排练,我最突出的感受就是孩子们在这种沉浸式的排练过程中,学会了真看、真听、真思考,这其实与陶行知先生‘教人求真’和‘学做真人’的教学思想相吻合。所以戏剧带给孩子的已经远远超过了戏剧本身,这是艺术教育的目的,也是这次嘉年华的真正意义。”虞琴介绍,为了让“种子计划”真正种下去,在中国儿艺艺术家们给该校创排《少年司马光》过程中,学校每天安排十余个教师跟着剧组排练观摩记录,尽量吸收和掌握排演技巧。这十余个教师也将分成两组,与首演的学生们一起,从下学期开始,分别教两组学生排练该剧。“我们要努力一届届将这个剧排下去,让我们一代代孩子们真的成为追光而行的人!”虞琴说。

  为光山县实验中学等学校师生导演《灯火》的中国儿艺优秀青年编导马彦伟介绍,该剧通过从光山县多所学校三轮选拔最终确定18名学生、12名教师、1名退伍军人共31名演员参演。“我完全可以找31个中学生把剧排完,但作品留下后其传承至关重要。参演孩子受益是个人,且会一天天长大,但老师参演受益更多的是即将迎来的一代代学生,如果老师们获得戏剧滋养,会像蒲公英一样,把戏剧种子播撒到整个光山的田野中,改变这片戏剧的荒漠。”

  “戏剧会让他们的‘五感六觉’打开,再看雨水,可能就不是曾经只会把雨伞打开躲雨的状态了,他们会感受雨水。”

  《少年司马光》开篇,塾馆曹先生带领孩子们一起吟诵《誉水谣》,并引导其思考水的品性、进而探讨人一生应践行的品格。执笔该剧的中国儿艺青年编剧傅玲坦言:“我想让孩子们能理解老子思想中水弱与强的辩证关系,这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深入拓展。可能这个剧表面看是一个孩子的成长和对待生活与学习的态度,但更深层是其背后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的上善若水等水所蕴涵的民族精神,这可能是我的一点小‘贪心’,而且通过他们审美能力的提升会为未来培养观众,产生像‘套娃’一样的戏剧创作和接受效果。同时我也希望通过剧中曹先生的教学方式呼吁和鼓舞教师以引导的方式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

  着力于戏剧,却绝不仅止于收获戏剧,这是“种子计划”也是所有“播种人”的追求。执导《少年司马光》的中国儿艺青年编导刘奇分享说:“排练过程中,有一天我们带孩子们去司马府感受当年司马光生活的环境,正巧那天下雨,与剧中第一场下雨的情景一样,我就让孩子们试着去接房檐流下的雨水,并且记住此情此景。那天相当于给孩子们上了一堂环境戏剧课,回来再进入排练场时,孩子们都能将雨里的感受体现在戏剧呈现中,表达也更准确了,这也会启发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去感知万物和积累体验。我们希望孩子从戏剧中获得更多东西,‘做光的孩子’!”

  “种子计划”特别为两部剧分别配置了戏剧教育教师。作为其中之一,中国儿艺戏剧教育教师曹力尹介绍说,她们要做的是将导演想呈现的状态用引导、启发和示范等方式一点点“喂”给这些零基础孩子。让她感动的是,仅经过几次排练,孩子们从在舞台上几乎不会走、不会跑,目光迟滞,到现在眼睛里有光了!“我们希望去感染孩子们,‘种子计划’不仅要留下剧目的种子,也要在孩子心里种下艺术的种子,希望通过戏剧这种综合艺术形式,能让他们未来对美和艺术有敏锐的感知力和审美鉴赏力。戏剧会让他们的‘五感六觉’打开,再看雨水,可能就不是曾经只会把雨伞打开躲雨的状态了,他们会感受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