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明的“守正”与“创新”
栏目:视线
作者:德加  来源:中国艺术报

《现代印象:人物篇》之二(纸本水墨) 刘小明

  “此次展览的举办,既是一种总结和汇报,更是一种交流。”近日,由燕京书画社、北京银谷艺术馆主办的“守正创新——刘小明中国画作品展”在北京一得阁美术馆举办,对于自己的首次个展,画家刘小明说,他自1996年开始潜心绘画,通过20多年对笔墨线条的苦心研究,于坚守传统的埋首耕耘中,个人是学有所悟的,“但将所悟、所学进行艺术实践,效果到底怎样?我想通过此次展览与业界进行一次深入的交流,以便开启我下一阶段的艺术征程”。

  刘小明早年师从李可染、高冠华,本次展览共展出他近3年创作的中国画125件,题材虽然是传统的山水、人物、花鸟,但独具个人特色且极富当代文人画的精神风貌。策展人张茉介绍,刘小明的中国画创作在苦心钻研中外艺术的基础上,用20年时间探究和实践笔墨尤其是线条在中国画创作中的古今更迭演变与时代特征,将其与当代社会的实物风情、精神思想相融合,旨在实现中国文人画在当代的延续。

  在题材上,无论是山水、花鸟还是人物,刘小明的“守正”而后“创新”体现在用极其灵动鲜活又力透纸背的线条来“写”当代风貌。刘小明的人物画并不刻意或者过多地通过对人物眼神或者表情的艺术处理来描绘和展现当代人物的精神风貌,而是通过变幻万千的线条来勾勒人物的神情体态,再结合多姿多彩的服饰描绘,让当代人物在画面上栩栩如生,仿佛正从画中向观者走来。“他的中国画首先守住了正统正规,是有法度的绘画,同时把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结合,形成了极具当代风貌的新时代山水画;他将具象与意象相结合,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和抽象意味;他把中国画与版画的美融合在一起,在用墨、设色上非常强调黑白、浓淡的对比——三者结合,就形成了自己很鲜明的特色。 ”中国文物学会鉴定委员会专家单国强说。

  在构图和设色上,刘小明的创作仍然延续着自近代以来中国画的创新道路,既融汇古今中外的画论和理念,并于当代人的平常生活中信手拈来素材,但仍以线为骨、以墨色为肉,浑然天成地展现着当代的自然美和人文美,从而体现出对中国传统文人画核心追求的坚守。

  “刘小明的中国画中有西方诸多现代艺术流派的影子,包括对表现主义和蒙克‘忧郁的浪漫’的借用,同时他对后印象派也有借鉴,有的人物画又吸收了野兽派包括立体主义的一些特点,所以,刘小明的作品不仅有中国画的传统,更有西方绘画的传统。”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黄丹麾认为,刘小明的中国画在“守正”中西方绘画传统的同时,更注重“笔墨当随时代”的创新:“他的山水画不是宋代的大山大水,而是‘局部切割’的折枝花鸟画;他的人物画则带有很强的抽象或半抽象特点,即人物只描其大概,但神态非常有韵律;画中的黑白对比,则带给人类似碑帖的古朴美感,画中的线条又有一些狂草的韵味……”他认为,刘小明的“创新”,核心在于继承、弘扬“笔墨当随时代”的古训。

  “中国画的重要支撑是线条,如果线条的笔力不够、境界不到,自然无法让中国画呈现出气韵生动的自然之美”,刘小明认为,“中国画的当代创作,其实已经在构图和设色等方面取得了超越古人的发展,但也有可能丢失了对核心支撑‘线条’的探究和苦练”。正因如此,他的很多人物画尽管采用传统的点景人物式画法——不见眉目但极其传神的线条勾勒、熟悉又美轮美奂的场景描绘,让观者心生共鸣;这种有益的探索,让刘小明的创作富有个性和时代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