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的“蛇纹绿岩”
栏目:视线
作者:戴维章  来源:中国艺术报

水系避难所#2:震后的传统夯土民居遗址(摄影2019年)
曹明浩 陈建军

  1813年,法国矿物学家亚历山大·布隆尼亚尔基于岩石的物理特征,将一种表面具有绿色蛇纹的混杂岩命名为蛇纹状岩石。100多年后,科学家们确认,蛇纹绿岩的主体是古大洋的地壳残片,是已消亡的海洋的遗物,它还是判定因海底扩张而本不相邻的地球陆地板块间相互缝合的标志。自此,针对蛇纹绿岩的这一发现彻底颠覆了人类对于地球构造的认知——山脉和海沟不是因为地球收缩而形成的褶皱,而是陆地板块的碰撞所形成的缝合带——蛇纹绿岩把我们对于那些自然灾难频发地区的成因,从“断裂”引导进一种“缝合”的思维中去。

  基于这一名词,蔡冠深基金会与法国驻华大使馆主办的第二届“蔡冠深基金会当代艺术奖”获奖展览就定名为“蛇纹绿岩”,于6月22日至9月17日在北京蔡冠深文化交流中心·白云馆面向公众展出。

  作为“中法文化之春”的组成部分,今年的蔡冠深基金会当代艺术奖侧重于从更广阔的视野探索生态环境与当代艺术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本次展览呈现了获奖者——中国艺术家组合曹明浩和陈建军、法国艺术家阿德里安·米西卡长期以来各自围绕生态议题展开的创作。

  “今天,山脉、海沟往往成为不同文化、植物种群和动物族群之间天然的物理壁垒,两侧通常并不共享同一套语言、生态与景观。但是如果我们转换视角,从‘缝合’出发,那么,差异自然就不是隔阂的原因,而是交流和连接的起点与同义词。我们也可以将这种意识延展至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之认知当中。与其将人类与自然看成是两个范畴,还不如将其作为密不可分的共同体,连接与相互关联的意义远远大于分离和冲突。在这个意义上,‘蛇纹绿岩’不仅带来地质学上的突破,还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重新认识世界的视角,不同板块、区域、地层、生物体、国族、文化等都有可能聚拢与缝合,也都可能曾经处于聚拢和缝合的关系之中。作为一个美好的隐喻,蛇纹绿岩给我们提示了一种与他者和未知的相处之道。我们应该不断地去努力靠近复杂的现实,主动想象一种不走向各自为战的文化断裂与生物阻隔,把天然的差异与激烈的碰撞看成一种积极的缝合行为。”本展策展人卢迎华说。

  在展览中,艺术家们从各自的创作脉络中选取了若干作品,通过邀请观众探索水系、植物和隐藏在世界构成中的“蛇纹绿岩”,本次展览鼓励更深入地思考和理解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联,提供一种与他者和未知的相处之道,激发观者去发掘那些将我们与所生活的世界链接起来的多种奇妙密码。曹明浩和陈建军介绍,他们的艺术实践是从对都江堰灌溉工程的知识建构和周边水系现实进行的研究开始的,“在我们的工作与旅行的过程当中,一直基于实地考察、研究、知识交流为基础的艺术实践,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地方和传统知识的相关性,讨论气候变化下的地质和社会背景的多样性。这使得我们的创作超越了可预测的、概念上的对自然环境的界定;也因此,我们的作品根植于长期的计划,探索特定地点作为生态实践的空间基础”。